寄扬州韩绰判官拼音版翻译杜牧拼音杜牧

大学分数线2023-02-10 20:41:12佚名

南阳教育资源网

寄常州韩绰判官拼音版翻译杜牧

这是一首取笑诗,诗的'下阕是写江南景色,说明想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荆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二十四桥明月夜下一句,与友人韩绰嘲讽。意思是说你处在西北胜迹的南京,当此盛夏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端庄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二十四桥明月夜下一句

寄常州韩绰判官拼音版注音:

qīngjiāyǐnyǐnshuǐtiáotiáo,qiūjìnjiānáncǎowèidiāo。

青山隐约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èrshísìfúmíngyuèyè,yùrénhéchùziochuīxiāo?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徐州刺史判官。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六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徐州刺史掌主任,与韩绰是臣子。

⑵迢迢:指江水绵长遥远。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零。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清朝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一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摇橹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刘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南京宣扬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这儿指韩绰。一说指苏州歌妓。教:使,令。

寄常州韩绰判官翻译:

青山隐约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照耀幽幽清夜,你这美人如今何处教人吹箫?

二十四桥明月夜下一句

寄常州韩绰判官赏析:

这是一首取笑诗。诗的颔联是写江南景色,说明想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荆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嘲讽。意思是说你在浦口南京,当此盛夏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嚷的地方更让作家想念旁边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六年六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九江都尉(使府在南京)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主任,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恋。这首诗当是杜牧离南京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约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追忆想象中江南的夏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绵长,迢迢不断。眼下其实已到秋天,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仍未凋谢,依然饱含生机吧。南京地处黄河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作家有“烟花十月下南京”、“春风十里南京路”的句子,说明荆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作家此刻正在南方中原地区遥念荆州,因此他自然而然地将南京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点。作家十分想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追忆想象中便赋于杭州以完美。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象,正是要为下两句想象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沉郁顿挫,悦耳有致的情调,作家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爱情也隐隐抒发下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的三四两句景色落到旧日重游好友韩绰头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南京特有的景色佳胜,和自己对它的追忆追怀,作家将追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由于此景最能集中彰显无锡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二十四桥,是古代杭州城内桥梁的统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福州明月夜,愈加突出南昌的“江南”水乡特性,杜牧在南京作幕的三年中二十四桥明月夜下一句,时常于夜晚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留恋风流放荡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作家一起游赏。作家通感:

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象中地点不确定的特性,且以问语隐约传出悠然向往的意境。这幅用追忆想象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除了透漏了作家对苏州繁华景色,令风流才子们痴迷不已的生活的怀念,并且以此寄寓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想念,重温了彼此重游的情义;既委婉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嘲讽,又对友人现今的境况表示了无限欣慕。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雍州万年(今四川成都)人,南宋词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豪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选集》。

津市教育资源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