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兵器之首是棍还是剑?

大学分数线2022-06-27 23:07:26admin2

棍是原始人类最早得到并使用的工具和武器,方便得到,方便使用使之成冷兵器之祖、之首。年刀、月棍、一辈子枪,说明棍容易掌握。枪棒同理,而枪又是内涵最广、最深的兵器。单刀进枪、双刀进枪、双手带进枪的套路流传,证明诸多兵器都以枪为对手演练。

古代什么兵器天下第一?

古梁镛:天下风云出我辈,虎啸龙吟上九霄!

众所周知,古代是冷兵器时代,而形容一个人武功厉害,大部分会用到“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这句话,可见在古代,市面上流通最多的兵器,肯定有十八种之多,那么,在这十八种冷兵器中,什么兵器堪称天下第一呢?

古梁镛详细分析!

古代十八般兵器汇总在古代,市面上流通最多的十八种兵器,总称为“十八般兵器”,那么,这“十八般兵器”都有那些呢?

十八般兵器顺口溜: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槊、棍、棒、拐子、流星。

唐代陌刀

十八般兵器之“刀”

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同时泛指可以用于切、削、割、剁、刺的工具。

刀的样式有很多,最短的称为匕首,最长的有苗刀、秦龙偃月刀等等,但是常见刀的样式,基本上都是长度1米~1.3米之间,1.3米之上的刀,则可以称之为“大刀”,比如影视剧中大刀王五所使用的刀,同时,部分刀在刀身上面会有一些装饰,比如“金丝大环刀”“雁翎刀”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刀有很多,比如唐代的陌刀,日本的武士刀,外国的大马士革刀等等。

项羽霸王枪

十八般兵器之“枪”

枪是中国古代兵器兵器之一,是由利刃加棍棒组成的长柄刺击兵器,外形与矛相识,与短兵器械完全相反,握手位置距离大,便于发力,综合威力大,是十八般武器之一,枪长而锋利尖锐,使用灵便,枪头可刺可斩,可刺穿盔甲;枪杆抓住,可格挡兵器,也可棒打或者投掷杀敌,威力比棍棒钝器强。武将可骑战马冲锋刺敌,或下马步战。

鉴于枪的种种优势,因此枪有“百兵之祖”的说法,也就是说,枪是各类冷兵器的祖先。历史上记载使用枪的名人有很多,比如西楚霸王项羽,三国张飞、赵子龙、公孙瓒、张绣等等!

太极剑

十八般兵器之“剑”

剑被称作兵器中的“君子”,在影视剧中,剑客是武林人士众多职业中从业人士最多的一个项目,剑开双刃直头尖,横竖可伤人,击刺可透甲。招式灵活多变。

在武侠小说中,武林人士所用兵器五花八门,但是最多的肯定是剑,不管是古龙、梁羽生还是金庸大师,在他们的作品中,武林绝顶高手用剑的最多,同时众多武林门派中,又以剑派人士居多。

吕布方天画戟

十八般兵器之“戟”

戟属于熊重兵器,,是戈和矛的合体,也就是在戈的头部在装上矛尖。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同时重量方面也有所增加,因此用戟当做武器的人,他们的力气普遍都比较大,比如三国猛将吕布,唐代名将薛仁贵等等,他们的武器都是戟。

戟的出现在我国推动了战国时期的到来。戟一方面作为仪仗兵器,一方面作为从先秦至秦汉魏晋军中装备的制式装备,但是很明显,戟因为其重量的原因,能够熟练使用戟做武器,并且在战场能持久作战的人毕竟属于少数,因此戟作为武器慢慢被淘汰!

程咬金的斧头

十八般兵器之“斧”斧一种用于砍削的工具,构造分为两个部分:斧头和斧柄。斧头为金属所制(一般为坚硬的金属,如钢铁)。斧柄一般为木质(也有金属的)。刀口形状一般为弧形(有时也为直线形)。

斧的出现非常早,在著名的“妇好墓”中曾经出土了两把石斧,其中一把非常大,专家猜测这把石斧可能是用于仪仗,而另一把石斧体积较小,可能用于作战,妇好据推测是夏朝时期的人,可见斧这种工具,很早就在人类文明中被创造和使用。

历史上用斧的人也有很多,比如唐代程咬金,号称有“三把斧”的功夫,神话故事中则有盘古持斧开天辟地,陈香持斧力劈华山救母的传说。

出土文物钺

十八般兵器之“钺”

钺,是一种古代的兵器,虽然具备杀伤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仪卫所用,和使用的武器不同。在西方权力象征物是权杖,中国则是钺。也就是说,钺在中国古文明中,一般用作仪仗,比如大型祭祀活动。

离别钩

十八般兵器之“钩”

钩,一般指形状弯曲,用于探取、悬挂器物的用品。也是中国武术器械之一,由戈演变而来。

在古代战场上,勾这种武器多配备于骑兵,两个人骑马追逐的时候,假如他们的弓箭都射光了,两人距离相对较远,那么在追击过程中,后面的人则可以用钩来勾住前面人的马匹或者人,以此来取得胜利。

三股叉

十八般兵器之“叉”

叉作为十八般兵器之一,古梁镛认为其很可能是从农业劳动工具演变而来,但是根据出土的文物来看,叉也被用于捕鱼,也就是“鱼叉”。

叉属于长兵器,构造分为两个部分,即叉头和叉身,叉头又分为两股叉和三股叉等等,在神话传说中。

尉迟敬德武器鞭

十八般兵器之“鞭”

鞭属于短兵器,俗话有“鞭长莫及”的描述,就是指哪怕是用长鞭,也无法攻击到目标,因为即便是长鞭也不会有多长,一般在1米左右。

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用于战场交战,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常用的鞭法有劈、扫、扎、抽、划、架、拉、截、摔、刺、撩等。

在小说中,使鞭这种武器最为出名的当属门神尉迟敬德,他是唐代名将,也是玄武门之变最重要的参与人之一。

秦琼武器黄金双锏

十八般兵器之“锏”

锏,(铁)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常见的鞭长为1.2米,锏这种兵器一般是一副有长短两个,双锏合用,属于短兵器,对马战有利,长锏进攻,短锏防御。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运用自如,杀伤力十分可观,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砸死,招式主要是砸、磕、刺。

历史上使用锏这种兵器最著名的人物,当属门神秦琼,他和尉迟敬德同为唐代名将,相传尉迟敬德还没有投降秦王李世民的时候,他在刘黑闼帐下效力,秦王部队和刘黑闼军队遭遇后,尉迟敬德武功高强无人能敌,李世民见此情况马上向李渊借调秦琼,最终秦琼和尉迟敬德相战于战场,两个人都是差不多的短兵器,武力值也差不多,“三鞭换两锏”的故事说的就是尉迟敬德大战秦琼,秦琼武力值比尉迟敬德高一些,而两人同为义士,互相敬重,最终尉迟敬德被李世民礼贤下士的精神打动,加入唐王李渊政权,在李世民帐下听用。

在由香港鬼才导演徐克打造的狄仁杰系列影视作品中,神探狄仁杰的武器就是锏,由皇帝御赐,称为“亢龙锏”,功效神妙无比,可断天下任何兵器。

李元霸

十八般兵器之“锤”

锤有长柄单锤、短柄双锤及链子锤等。锤形似瓜,故亦称“立瓜”、“卧瓜”,也有四方八棱等形,古代持锤者称为“金瓜武士”。短柄双锤,非常沉重,舞练需要较大的力量。在战斗中用锤硬砸、硬架、很有威力。用法有涮、曳、挂、砸、擂、冲、云、盖等。

在著名的《说岳》系列小说中,锤是很厉害的武器。

十八般兵器之槊

槊是重型的骑兵武器,类似于红缨枪、斧头的攻击武器,即长杆矛,同“矟”。

槊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槊锋刃长达50-60CM,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的长度,即可用于骑兵持槊冲锋、又可舞槊横扫。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槊出现于汉朝,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发展为。主要种类有:马槊、步槊、杂槊。

历史上使槊的名人有很多,比如三国夏侯惇,唐代程咬金,五代李存孝等等。

少林棍

十八般兵器之“棍”

棍应该是十八般兵器中最早出现武器,也是人类发现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工具,古梁镛认为,棍出现于原始社会,属于智人最早使用的生活工具,主要用来驱赶和猎杀野兽,也用于防御,保护自己的安全。

棍为无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长”之称,是近战搏斗兵器,它的攻击范围大于刀、枪,自古有“棍扫一大片”的说法。但是棍主要是造成钝器伤和淤伤,其杀伤力比刀、枪等要小。

……

古代军队

古代天下第一的武器:远距离为弓箭,近距离为枪古梁镛认为,虽然十八般兵器里面没有弓箭,但是不可否认,弓箭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因为在人类文明的多个时期,弓箭不仅仅是战场重要兵器,也是生活中重要的生活工具。

在战场上,弓箭作为最重要的远距离攻击武器,几乎存在于人类的所有文明时期,同样,弓箭作为猎人重要的生活工具,射杀野兽维持生活所需,是猎人们最为基本的生活方式。

因此,如果讨论什么兵器为古代第一兵器,古梁镛认为远距离是弓箭,近距离则为枪,在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张飞、赵云、姜维的武器都是枪,《水浒传》中,武功最高的几个,大部分都是用枪做兵器,比如卢俊义、林冲、史文恭等等,可见枪完全有资格成为古代第一兵器。

谢谢大家!

整理不易,还请朋友们多多点赞支持!

喜欢的朋友记得转发+关注哦!

剑者,百兵之首。剑之所以能为兵器第一,因其已从单一的兵器变成了一种文化,一种个人品行的标志。上古神剑剑作为一种兵器,主要作用为刺和砍。剑为日后短兵之祖,所有近身格斗的兵器,如刀、匕首等都是剑日后发展出的分支。历史上最早的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此时的剑为石制,模样更像匕首。随着青铜冶金技术的提高,剑的制造工艺日趋完善至商周时期,剑的基本形制确定下来。

通常情况下,一把剑包括剑刃、剑茎、剑格、剑首以及剑室5部分。剑刃也可称为剑身,是剑的主要部分,使剑格斗能否克敌,剑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剑茎也可称为剑尾,即剑把,形制各有不同,名剑的剑茎常使用玉石或金银为饰;剑身与剑茎中间起保护作用的是剑格,剑格是到了周代中后期才逐步出现;剑茎末端的圆形部分称剑首,与剑刃、剑格、剑茎一同铸造;也有人将剑刃的尖部称为剑首,主要用于突刺。剑室也称剑鞘,周以前的剑,由于剑身较短,不需要剑鞘,到了晚期,剑体逐渐发展得长而大,剑刃也较为锐利,所以发展出来了剑鞘。

周代铸剑工艺大幅进步,得益于合金技术与外镀技术的发展。当时铸剑的材料为青铜。青铜为天然红铜与锡等元素的合金,《考工记》依据合金中铜锡比例将青铜分为6种,分别用于铸造鼎、斧钺、戈戟、剑刃、箭矢、日常工具。

用于剑刃的青铜铜锡比例大致在3:1左右,总体来看,记载还是过于简化。1929年安南河内的矿质化验所,曾将周代铜斧化验,结果为:天然铜55.2%、铅17.3%、锡15.3%、铁4.4%、银0.012%、金极少。1930年,法国人化验周代铜戈,结果为:铜82.32%.锡16.44%,铁0.43%,锌0.2O%,铅0.15%,锰极少,镍极少,砒极少。日本专家通过对周戈矛的化验,考察出其中还有锑、硫磺等元素混入。

总的来说,周代使用的兵器,内部成分除铜锡外,还含有铅、铁等少量元素。这种合金成分与千年后国外某些合金有相似之处。锌、锰等元素的添加可以使兵器坚而不脆,而锑与硫磺及砒的混合,可使刃质刚柔相济,达到既锋利又经久耐用的效果。金银的添加,有防锈功效。可见,当时合金冶炼工艺的高超。

周剑之所以能经数千年而不腐,一方面是由于铜锡金银等元素的合理调和,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周代的外镀技术。法国考古学家化验周代兵器后认为,周代兵器的外镀技术不仅美观,而且还能保护兵器。

春秋战国大规模战乱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剑也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为了加大杀伤力,剑身长度不断增加,周代剑身长度一般在20—30厘米,春秋战国时剑身长度已达到45—50厘米之间。

传说中的天下五剑:龙泉、太阿、工布、鱼肠、莫邪,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春秋时期,我国东南的吴越两国铸剑技术有突出的发展,工艺华美,雕饰技术高超,可称一绝。尤其是对剑身的处理,不仅具有神秘华丽的花纹,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锋锐如新。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名剑如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都是出自这一时期。值得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剑刃上的冶金技术,是极其高超的。可以锻造出极具杀伤力的剑刃。据《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有5把剑,闻名天下,请当时著名的兵器鉴赏家薛烛鉴定。先给薛烛看豪曹、臣阙剑,薛烛表示这2把剑非同寻常。叉取来纯钧、湛卢剑,勾践问如何,薛烛回答道:看剑上的花纹,如天上繁星,其光芒犹如流水一般,难道就是纯钧剑吗?勾践很得意,并表示有人想用3个村子、千匹战马、2座城市和他换这把剑。由此推断,此时的一些名剑,已经开始使用钢铁材质。文中提到的剑刃上的花纹,与日后的大马士革刀、日本武士刀的花纹非常类似,制造工艺应该也比较类似,都是将金属经过多次锻打,从而在表面形成花纹经冶金学家化验,得出的结论是,花纹刃内含有碳、硅、锰、硫磺、磷等元素,增加了兵器的硬度,也使剑刃千年不腐,还可以起到美观的作用。如果说,我国早在春秋末期就掌握了这门技术,那么就意味着领先世界近千年。

如果说花纹刃是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顶峰,那么复合制剑技术则是我国制剑技术达到的另一个高峰。熟悉日本刀的朋友都知道铁包钢的说法,指的是刀刃部分使用钢,刀脊部分使用铁的制造方法。它即可以保证刀刃锋利,又可以使刀在劈硬物时不致因刀身过硬而折断。日本刀也因此被公认为世界最优秀的刀剑之一。

但早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技术,每位见到越王勾践剑的朋友都会被它深深折服。这把古剑历经千年剑刃依旧锋利异常,实属罕见。其中的奥妙在于古人采取了硫化法,在勾践剑剑刃表面有一层硫化涂层。其实,越王勾践剑的成就不仅是防腐技术,更重要的是,它采用了复合制造法。

所谓复合剑制造法,是指剑脊和剑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合金分别浇铸而成例如勾践剑,其剑脊采用含锡量较低的青铜合金(含锡量为10%),韧性强,不易断折;剑刃采用含锡量较高的青铜合金(含锡量为20%)硬度高,可以磨出锋利的刀刃,因而刚柔相济,是古代铜剑的精品。

勾践剑的脊部含铜多,故呈黄色;刃部含锡多,故泛白色;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两色剑。其铸造方法也与普通铜剑有别,普通剑的剑身系一次浇铸完毕,两色剑则是二次浇铸;先以专门的剑脊范浇铸剑脊,在剑脊两侧预留出嵌合的沟槽;再把铸成的剑脊置于另一范中浇铸剑刃,剑刃和剑脊相嵌合构成整剑。勾践剑的成就人所共知,但由于当初处于技术发展阶段,勾践剑在一些细处还有很多问题,如果我们认真检视,会发现剑表面有大量的菱形纹饰块。这些饰块全部呈黑色,纹饰块周边出现了明显的塌陷,这是为了修饰王者之剑强行在剑身留下凹槽。注入锡,焊塌陷后,剑的表面凹凸不平。同时由于开模失误,导致剑身铭文无法错金更重要的是,勾践剑本可制作得更长,但出于技术的保守和宫廷的限制,导致剑身过短,实用价值寥寥,更多的是观赏价值。

但总体来看,越王勾践剑的出现表明中国的复合制剑技术已经成熟.中国古剑开始登上古代兵器制作的巅峰。

初唐四杰的卢照邻写过著名的《咏史》系列,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句就是:“愿得斩马剑,先断奸佞头。”其中的斩马剑,指的是自秦发展而来的一种双手长剑。

秦能够在战国群雄中脱颖而出,除了超强的军事调度能力和高超的外交外,也有赖于为秦军精良的武器。秦剑是中国春秋战国间的集大成者,综合采用了复合制剑法和多层锻打技术。战国末期秦剑长度达到了70一90厘米,成为秦军近战的利器。而六国军队此时的剑长度一般不超过60厘米,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剑长度的优势使秦军所向披靡。在统一六国中,秦铜剑立下了汗马功劳。

汉朝时期,由于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于汉朝长期和匈奴作战,对高质量武器的需求极大,“百炼钢”技术也登上了历史舞台。将金属反复锻打多次,使金属的硬度和延展性达到均衡,可以将剑身制作得很窄,从而得到一个较长的长度,在对抗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比较大的优势,当时一个汉兵可以对抗4—5名匈奴兵。在剑发展的同时,盔甲使匈奴单兵防护能力不断提高,兼顾刺和砍劈的剑逐渐不适应需要,剑开始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支成为了长度达140厘米双手使用的重剑——斩马剑;另外一支则向劈砍方向发展,最终演化成了刀。

此时,另一个趋势开始出现,剑的军事格斗出现了衰落的萌芽。“剑履上殿”这种待遇的出现,预示着剑的发展逐步向象征意义转型。当魏皇帝曹丕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魏玺绶时,在4件赐品中就有宝剑。斩马剑因为双手持握,所以显得威风无比,最终发展成为天子手中的上方宝剑,剑取代斧钺成为权力的象征。

剑的原始意义在于格斗,格斗功能的衰落,预示了剑的工艺创新到了尽头。隋唐以来,剑的象征意义进一步突出。唐代,剑被文人士大夫们看作抒发凌云壮志的介质,同时剑的娱乐功效得到了挖掘,舞剑日渐盛行。杜甫《剑器行》描述公孙大娘舞剑绝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随着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说的日盛,有人开始在家中高悬宝剑,以驱妖邪,职业化的道士们也选择用剑作手中的道具。在汉代以前,一把剑的价值在于剑刃是否锋利,而到了唐朝,剑的价值转而体现在剑身上的纹饰,以及剑的装潢。

战场用剑从唐开始没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唐朝盔甲发展迅速,明光铠、鱼鳞甲等盔甲出现,使剑的穿透力和砍杀力明显不足,导致它逐渐退出战场唐代。刀发展迅速,唐大刀长度超过一米,威力惊人,唐陌刀可以使弓箭手防御骑兵的冲锋。刀的使用难度相对剑而言较低,人员训练时间短,这两个原因使剑逐渐退出了军事舞台。自唐以后,剑在冶金和制造工艺上再也没有创新,剑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和权力的象征。

回顾剑的历史,也许永远没有削铁如泥的倚天长剑,但我们有百炼钢的冶金技术,有复合铸造的造剑工艺,仅此足以令我们慨叹先民达到的那个登峰造极的高度。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