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一轮明月,我首先想到的是李白的《静夜思》。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诗流传广,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为什么这首诗会有如此效果呢?是语言优美吗?其实就是口语,人人都懂,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晦涩的语言,通俗易懂,人人喜欢。
人人都喜欢这首诗,看见现在写诗就应该提倡通俗易懂,口语化一样写出好诗来。越难懂的诗越不易流传。
为什么有不少人对此诗提出疑义,大家有争议呢?就是因为这首诗太经典了,经典的诗歌更有人进行研究,刨根问底。关于“床”的争论在这里不想多说了。
有研究者说,宋代版本的静夜思是这样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不是李白的原作,在这里不想做出判断。据说日本的语文课本上就是这个版本的。听说日本人认为是李白的原作。
不管怎么说,不管怎样争论,后来改动的版本是很好的。用一个“明”字改动了这首短诗的两处,实在是妙极了。难道就没有别的字来代替这两个字吗?应该是没有。这两处恐怕李白在当时也费了不少心思,李白有可能在当时苦思冥想也没有想到这个“明”字。
这首静夜思看来是后来经过很多文人进行加工成果。这首诗的确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在那个文言文的时代,能写出这样的好诗歌真的是不容易。
一看到月亮,就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种思乡曲。
中秋望月便想起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看到弯月,就想起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以真珠月如钩,更有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吒时,
还有那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
也有月光如水照缁衣,月色溶溶夜,花影寂寂春等诗篇,为什么人爱月,因为月是黑暗中的希望,月也是美人,因世上有阴阳,男女才构成世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