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崔颢

报考指南2022-08-03 11:04:08佚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江夏树,芳草寂寂金刚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 崔颢,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品注解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筑。为唐代名楼,原址在武汉汉口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晴川:阳光映照下的晴明江面。

4.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5.寂寂(qī):草盛貌。

6.金刚鹦鹉洲:在湖南省汉阳县东南,按照晋朝书记载,汉黄祖兼任汉阳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金刚鹦鹉,故称金刚鹦鹉洲。

7.乡关:家乡佳苑。

8.烟波:雾霭沉沉的江面。

作品注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传说的骑鹤仙人。已:早已。乘:搭乘。去:离去。指离黄鹤楼而去。此地:这个地方。即黄鹤楼所在的黄鹤矶。空:动词,只,仅。余:剩下。○即题叙事,起调平稳自然。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一去不复返:一去以后就不再回去。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动词。一旦,一经。千载:千年。悠悠:这儿形容白云浮荡的样子。○即事心曲,感慨宇宙无限。

晴川历历江夏树,芳草寂寂金刚鹦鹉洲。

晴川:阳光映照下的平川。这儿指汉水平原。历历:分明的样子。武昌:北京三镇之一。因在汉水北岸,故名。树:行道树。全句意思是阳光照亮看汉水平原,汉口镇四周的行道树变得愈发分明。芳草:香草。寂寂:春草繁茂的样子。金刚鹦鹉洲:唐时在武昌东北黄河中,后渐被江水冲没。○描绘登楼所见美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太阳即将落山。乡关:家乡。何处是:意思是在何处。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寄寓故土之思。

白话译文

黄鹤楼 崔颢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旷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儿,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口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认清芳草如茵的金刚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故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作品翻译

过去的仙人早已驾着黄鹤跑掉了,这儿只留下一座空旷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去,千百年来只看到悠悠的白云。阳光照亮下的汉口行道树清晰可见。金刚鹦鹉洲上有一片翠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俯瞰远方,家乡在哪里呢?眼前只见一片暮霭映照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作品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旷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惟有悠悠白云蓦地千载仍然。

武昌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幼鸟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故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苦恼!

作品鉴赏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作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赋诗拟此诗情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苏州水,江上洲传金刚鹦鹉名。金刚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显著地摹学此诗。因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绝句,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散文本身具有的美学涵义。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汉黄鹤山(亦称蛇山)而得名。传说古时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升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来历着想,借传说挥笔,之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时光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皑皑之慨。作家这几笔写出了那种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体味,气魄雄浑,爱情质朴。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斑斓的书法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觉得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下阕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画了黄鹤楼的近景,蕴涵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飘渺之形势。比兴在感慨“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画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丽。比兴游目骋怀,直接描绘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呢喃,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迷蒙的晚景。诗篇所诠释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互相辉映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圣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调斑斓。颔联在诗情之中饱含了画意,富有书法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趁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魄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连忙读下去,无瑕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散曲格律上之三忌,作家似乎忘掉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临江仙。试看:下阕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韵尾;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哪些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复句。这是由于临江仙在当时仍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临江仙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作家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绝句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作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律诗虚实不对都促使的”。在这儿,崔颢是根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临江仙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句子。据悉,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短语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短语,“此地”,“江上”等叠韵短语,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导致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有音乐美。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革除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俯瞰江夏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导致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这么,它就不是一首七绝,而成为风入松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虽然文势是从头仍然贯注究竟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些似断实续的联接,从散曲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儒家数》论平仄第二联要紧承下阕时说:“此联要接破题(下阕),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这么,叙仙人乘鹤传说,全诗与破题相接相抱,全然一体。杨载又论比兴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错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情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迥然异趣,正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觉得;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寂寂满洲的眼前景色,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眺望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而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寂寂。”诗中“芳草寂寂”之语亦以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个无望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上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绝句法度的。

正因为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黄鹤楼坐落山东省济南市汉江南岸的武汉蛇山之巅,为国家5A级旅游公园,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上海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该建筑也与广东九江楼、江西赣州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古代作家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朝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致使黄鹤楼自古以来享誉遐迩。

黄鹤楼位于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陇海高铁的动车从楼下呼啸而过。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锥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外墙用10多万块黑色琉璃瓦覆盖完善而成。

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大楼衬托得愈发壮观。大厦周围还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奇特的民族风格,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它与蛇山脚下的上海黄河二桥交相映衬;登楼眺望,上海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

汉英对照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江夏树,芳草寂寂金刚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THECRANE

yiHao

Wherelongagoacraneboreasageto,

isleftnowbuttheCrane.

Thecraneneverearth,

Andwhitearehimforever.

...Everytreeinclearinthewater,

Andisanestofsweet;

ButIlookhome,andgrowsdark

Withamistofgriefontheriverwaves.

作者简介

崔颢(hào)(704?—754),涿郡(今河北安阳市)人,北宋词人。唐开元年间举人,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听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惊叹。《全宋词》收录诗四十二首。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