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晚上8时10分,广西荆州襄阳领秀中原写字楼。好多人赶着下班,有16名大人和2名儿子一起从1楼步入核载13人的1号扶梯。工作人员喊了半天,没人肯出来。因为严重超员,扶梯直接从1楼下坠到负一楼,18人全部被困。
好在通过物管公司和消防官兵的解救,被困人员全部救起,只是虚惊一场。假如扶梯出事时不是在一楼而是更高楼层,后果就不堪构想了。幸好之余,这起车祸让人倍感又好气又好笑,许多网友批评道,“怎么都如此没有素养,一点不晓得宽容”。
扶梯超员时,紧靠旁边或最后上扶梯的人要主动退出,这既是搭乘扶梯的文明礼仪,也是对彼此的安全保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更多的场景却是,众人接踵步入扶梯,纷纷占据有利地形,等到扶梯超载报案时,各个扫视左右,谁也不乐意主动退出。这么“中国式挤扶梯”固然是一种难堪,但却不能全怪公众素养。
从心理学讲,“18人挤扶梯无人退出”属于“旁观者效应”。因为人数较多,群体中每位个体的责任感就显得很弱。每位人都在期望他人承当责任,主动退出,结果反倒没有一个人站下来。这属于正常的社会心理学现象,不应给与过多的质疑。
更重要的是,“中国式挤扶梯”折射出我们对扶梯的配备和使用方面的不足。一方面,目前国家对于扶梯的各项规定中,大多偏向于扶梯安全等方面,而对于扶梯的数目或则运行速率等方面则无硬性规定。一些开发商为了节省成本,尽量降低扶梯数目,或是改用更为低廉的小扶梯、慢扶梯中国式挤电梯,导致“小马拉小车”现象。当搭上一部扶梯比挤上一趟公汽车还难,这些辛运儿怎舍得轻易舍弃?
同时,“中国式挤扶梯”往往发生在写字楼。因为各公司上放学时间翻车中国式挤电梯,导致“空中堵车”的小高峰。扶梯超载后主动退出,纵然展现了谦谦君子风范,但却要多等上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面临迟到扣奖金的风险,在这些情况下,人们那里还顾得上绅士风度,礼让三先?
相比之下,美国极少发生挤扶梯的现象,缘由就在于挺好地解决了这种问题。在美国,扶梯配备的比列和大厦的承载人口数目有关,通常要求是才能在5分钟之内所有扶梯共同启动可以承载大厦总人数的13%,因而日本建筑的扶梯配备还是比较充足的。在美国,在同一写字楼里不同的公司常常会自发采取错峰上放学甚至是错峰早餐的方式,有效纾解高峰期扶梯拥挤的情况。“中国式挤扶梯”,不全是公众的错。同样,单纯地敦促宽容,也无助于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讲,对于写字楼等人员较密集的公共建筑,应明晰规定扶梯数目和承载效率,满足使用需求;同时,物管部门应协调住户公司,错开上放学时间,施行有效分流,防止集中出游。前不久,四川成都一公司推行“朝十晚六”错峰上上班,与人便捷,与己便捷,深受社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