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学情分析】
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厘米的知识,头脑中建立了1 米、1 厘米的长度表象。我将以小明的日记为线索,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 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
【教学目标】
1.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感知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2. 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3.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估测与合作的意识。
重点: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难点: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过程】
一、引:引生入境,巧设冲突
师: (课件展示)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写了一篇日记:在上学的路上,我看见一棵 200 米高的树倒下了,我拿出 1 厘米长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来到学校后,我坐在 5 厘米高的凳子上,开始读 7 米厚的数学书。
师:有同学笑了 ,怎么回事?原来小明把单位弄错了。让我们一起来修改。
师:我们还学过 100 厘米=1 米。
生:他单位用错了,200 米应该改为 200 厘米,1 厘米改为1 米。
(学生修改 5 厘米的时候,矛盾了)
师:5 厘米改为 5 米不合适,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分米,用字母“dm”表示。
【说明:用小明的日记导入课程,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在学生遇到知识矛盾的时候,及时揭示这节课的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一环节能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风格,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探:充满好奇,刨根究底
1.测量铅笔,感知分米。
师:同学们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我们每天用铅笔来写字,你们知道老师手中这支铅笔有多长吗?请你猜猜?
(在学生大胆估计并汇报后,请学生上讲台测量,然后告诉全班同学这支铅笔的长度)
生:这支铅笔的长度为 10厘米。
生:也可以是 1 分米,因为10 厘米 =1 分米。
生:1 分米 =10 厘米,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1dm=10cm。
师:1 分米到底有多长,让我们找到尺子上的 1 分米,谁能用手指比划 1 分米呢?
(带着学生一起伸出手指比划 1 分米)
【说明:用学生最熟悉的“铅笔”作为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又通过手指比划,亲身感受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对测量单位的感知能力,真正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2. 一把断尺,茅塞顿开。
师:他的测量是从零刻度开始的,是不是所有的测量都是从零刻度开始呢?
生:不一定。
师:我带来了一把这样的尺子(断尺),这把尺子跟我们手上的尺子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把断尺,没有零刻度。
师:这样的断尺还能用吗?怎么用?
生:能,因为只要是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如果从 0 刻度开始,到 10 厘米处就是 1 分米,如果没有 0 刻度就可以从 1厘米到 11 厘米,2 厘米到 12 厘米……
(请一位学生上台用这把断尺来量出这支 5 厘米长的铅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后面的刻度减去前面的刻度等于这支铅笔的长度。
师:我手里的 1 米尺里有多少个 1 分米呢? (拿出 1 米的软尺)
生:10 个。
(借助课件和实物与学生一起观察发现 1 米里有 10 个 1分米)
生:1 米 =10 分米,用字母表示为 1m=10dm。
【说明: “一把断尺”把测量的方法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用断尺测量的方法,更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过程,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自主学习,受益匪浅。
师:学完“分米”的知识,我们可以把日记中 5 厘米的凳子改为 5 分米,可是我们还是不能改 7 米厚的书,怎么办?
师:我们今天还得再认识
一个新朋友:毫米,用字母“mm”表示。
师:关于毫米的知识,谁来补充?
生:10 毫米 =1 分米。
生:不对,是 10 毫米 =1 厘米。
(暂时先不判断学生知识的对错)
师:你发现尺子上每一厘米间都有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说。
学生汇报:我们两人发现每一厘米间都有一些小格,我们认为每一小格就是 1 毫米,所以我们发现 1 厘米 =10 毫米。学生补充:用字母表示为1cm=10mm。
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 1毫米呢?
生:5 角钱硬币的厚度。
生:银行卡的厚度。
生:一根针的粗细。
……
(引导学生拿出 5 角钱硬币,伸出手指一起来感受 1 毫米)
小结:现在我们可以完整地修改小明的日记了,7米的书应该改为7毫米。
【说明:从开始引导学生探索分米知识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毫米知识,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究,使每个要解决的问题都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三、拓:活动体验,开拓思维
1.独立完成。
师:今天我们学完了分米和毫米的知识,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测量的知识,请独立完成下表。
2.小组合作。
每组成员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先估计后测量,完成表格后,由小组长汇报小组测量数据。
【说明:本环节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通过测量学生感兴趣的身边的事物和身体上的长度,真实贴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猜测—试验—分析数据—交流”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获得了数学学习的信心。】
四、升:延伸生活,创新应用
师: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修改了小明的日记3 月 18 日 星期四在上学的路上,我看见一棵 200(米)厘米高的小树倒了,我拿出 1(厘米)米长的绳子把小树绑好。到了学校,我坐在 5(厘米)分米高的凳子上,开始读 7(米)毫米厚的数学书。
【说明:小明的日记再一次完整地展现在课堂结束时,紧紧抓住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的结合点,同时使本节课的主线鲜明突出,又实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本质。】
【课后思考】
一、大情境课堂教学,主线突出
这节课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小明修改日记。用小明的日记作为大情境,采撷于生活实例,改变学生认为数学遥远枯燥的观念。一节课的活动都是围绕小明日记中测量的单位展开。课堂上的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美妙,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切实有效的运用。
二、内容素材来源于生活,朴实贴切
这节课重点是感知 1 分米和 1 毫米的知识,课堂上选用了身边的断尺、5 角硬币等素材,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课堂中教师善于把抽象的分米和毫米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尺子、硬币等生活用品。取生活之灵气以济数学,用智慧吸取数学课堂教学之灵气。不仅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实物中感受测量知识。
三、从自主学习到小组合作,设置得当
现在的教学不断地强调小组合作,却忽视了小组合作中的独立思考过程。这节课先让学生自己独自思考测量身边的铅笔盒长度和中指长度,到小组合作自由选择测量身边的物品,符合学生的思考特点,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强化了小组的合作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幸福、快乐的数学学习。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外国语小学)
专注教学设计17年分米等于多少厘米?,小学教学设计2017年期待您的持续关注
小学教学设计·上旬刊(语文)邮发代号:22-443
小学教学设计·中旬刊(数学)邮发代号:22-444
小学教学设计·下旬刊(英语)邮发代号:2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