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5+3一体化)
5个医学相关学科步入ESI全球前1%
临床医学步入QS2021全球医学排行301-350位
临床医学步入ESI全球前1‰
2019年荣获国家级一流专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宽厚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积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良好的临床剖析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治疗能力;良好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举办临床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仍然保持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具有良好发展潜能的高素养卓越临床大夫。
学制、毕业条件与学位本专业独立招生,大专阶段学制5年。第1学年步入新生院,完成通识教育课和大类基础课的学习;第2-4学年转到医大学,完成医学专业课程学习,同时举办初期临床、早期临床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第4月末进行“四证合一入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资格初审;第5学年进行临床通科实习。
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军事训练考评合格,满足复旦学院英语水平及体育达标要求,通过《国家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准予结业,可获得结业证书;符合《同济学院大专生学籍管理与学位授予规定》的,可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专科结业后培养方向大专阶段第4学年底已通过“四证合一入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资格初审,第5年获得专科结业证和学位证者,可于第6年步入入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专业型硕士阶段,学制3年。期间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通过入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毕业考试可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达到《同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籍管理与学位授予规定》,可获得硕士研究生结业证书,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学位。优秀硕士研究生在第七年可按一定比列择优推荐攻读本校博士学位。
就业前景
结业后可直接申请各级三院的医疗岗位,从事临床工作;可以在社区医疗机构成为全科医师;或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第五年按一定比列择优推荐攻读本校博士学位,未来从事医疗、医学教育或研究工作。
历史沿革
1907年,法国大夫埃里希·宝隆在广州开办“德文医学堂”,是复旦学院的前身,也是复旦医学专业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在全省高等中学院系布局调整中,医大学整体迁入至北京,但复旦人医学情怀至深,历经百年苍凉后,复旦学院在新世纪之初重建医学,2000年4月复旦学院与原北京铁道学院合并,在原北京铁道学院医大学的基础上恢复筹建了“同济学院医大学”。经过快速发展,“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和分别着重建设干细胞、脑与脑干、心血管疾患、肿瘤生物医治等四大研究中心的构建。现在临床医学步入QS2021全球医学排行301-350位,跻身国外第11位;临床医学步入ESI全球前1‰,5个医学相关学科(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系统学与行为学、免疫学、药理学和药理学)步入ESI全球前1%(世界前沿学科)。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生物医学工程A,基础医学A-,药学A-。
学科特色
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新医科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提高,大学积极借鉴国外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积极推动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变革,实行“基于脏器系统”的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临床技能培养,重视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本科专业排名,促使中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将立德树人、医学人文和职业素质教育贯串医学教育全程产生了具有复旦特色的医学课程体系。借助复旦学院综合性学院优势,积极推动医工交叉融合,鼓励学有余力的中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课程前提下,通过辅修跨学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近些年来,医大学学子先后获得全省高等医学高校学院生临床技能大赛华南赛区特等奖,“挑战杯”中国学院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银奖和全省学院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一、二、三等奖,全省学院生基础医学创新峰会暨实验设计竞赛一、二、三等奖,中国中学生科技创新奖,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部长奖,北京学院生年度人物,鞍钢教育基金优秀中学生特等奖等奖项。
科研平台
为找寻复旦医科的创新发展之路,近些年来,复旦学院结合世界医学发展前沿、未来趋势以及国家需求,将医科发展重点集中于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干细胞”、“肿瘤”、“脑与脑干”、“心脏”等几大领域。2010年创立“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在各家附属诊所布局并创立转化医学中心,聚焦四大方向。在建校110华诞之际,基于附属诊所的特色医疗资源,分别着重建设干细胞、脑与脑干、心血管疾患、肿瘤生物医治等四大研究中心,采用灵活的双聘机制,推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合作。随着这一战略的深入施行,复旦学院在干细胞及转化医学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丰硕。复旦学院干细胞研究中心,现已成为北京市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
在“干细胞/再生医学”领域获得国家重点研制计划多项捐助,建有“国家(华北)干细胞库”、“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细胞油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上海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院”,并于2019年获准建设“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及一批省局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中心。产生了活跃、严谨、浓厚的学术气氛,近两年来科研总立项经费达15.094万元,获准国家重点研制计划首席项目13项,承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55项,在、、Cell等影响因子20分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入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局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普及银奖等近20项。
产学研合作
医大学分布在长春路、沪北、沪西三个分校,有基础医大学、护理系、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科学研究院、十院临床医大学、同济临床医大学、东方临床医大学、肺科临床医大学、一妇幼临床医大学、附属浦东诊所、附属养志复健诊所、附属皮肤病诊所、附属北京市第四人民诊所、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附属天佑诊所(筹)、附属闵行人民诊所(筹)、附属复健诊所(筹)、附属骨科诊所(筹)以及20余家教学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基地,临床教学资源丰富,附属诊所总床位数12000余张。医大学拥有9个国家临床重点本科(胸内科、消化外科、产科、职业病科、呼吸科、中医科、急诊医学、临床护理专业和血液科),和一批北京市重点学(专)科和临床医学中心。
国际交流
医大学紧扣国家“双一流”的战略决策,积极与国际一流医大学合作,持续探求建设国际医大学管理、医学教育与研究体系。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学分互认及中学生互换交流等方式构建国外外交流合作平台,培养中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理念。
目前,已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学院及科研院所构建了友好合作关系,包括校际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博士双学位项目等。每年大学输送约30%的大专生在国际合作高校进行1-3个月的临床实习、实验室轮转、交流参访及学术大会。让中学生在大专阶段有机会开拓视野,为职业规划和海外留学深造提供初步体验。与我院举办合作的美国高校有:
北非洲:日本康奈尔学院、美国耶鲁学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学院、美国内布拉斯加学院医学中心、美国南加洲学院、美国佛罗里达A&M学院、美国杜肯学院、加拿大麦吉尔学院、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学院等;
亚洲:日本柏林夏里特医科学院、德国科隆学院、德国菲利普玛堡学院、德国斯图加特学院、德国法兰克福学院、德国乌尔姆学院、德国法兰克福学院、德国蒂宾根学院、德国海德堡学院、德国洪堡学院、德国柏林自由学院、英国基尔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学院、英国阿伯丁学院、英国伯明翰国王大学、瑞典林雪平学院、瑞典卡特林斯卡医大学,英国巴塞尔学院、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学院、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学院、奥地利斯特拉斯堡医科学院、比利时布鲁日学院、芬兰图尔库学院、芬兰坦佩雷学院等;
其它:法国格拉斯哥学院、澳大利亚天主教学院、日本圣玛丽安娜学院等。
医学生在日本内布拉斯加学院医学中心实习
医学生在美国菲利普玛堡学院交流学习
杰出校友
裘法祖1932年考入复旦学院医学预科;1936年在复旦学院医学医前期毕业后,赴美国求学于斯图加特学院医大学,1939年以一等最优秀成绩获日本医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大学教授、著名眼科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眼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余载,开启脏器移植的先河,被誉为“中国内科之父”
吴孟超1940年步入复旦中学,1949年结业于复旦学院医大学获学士学位,1991年连任中国科大学教授,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知名肝胆眼科专家,中国科大学教授,中国肾脏内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内科之父”
李桓英1945年结业于北京复旦学院医大学(现华东科技学院复旦医大学)。世界知名麻风病预防专家,首都医科学院附属上海友谊诊所大夫,南京温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入选国家科技进步奖银奖、首届中国麻风病预防终生成就奖,2019年入选“最美拼搏者”称号,2021年荣获“3个100杰出人物”。2021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李桓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南登崑1946年步入重庆复旦学院新生院,后入医大学学习,1952年结业。中国残障人复健商会第二届理事会顾问,世界卫生组织复健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所长。中华医学会化学医学与复健学会顾问、中国复健医学会常务理事
侯云德1948年考入复旦学院医大学,1958年留学南斯拉夫,1962年回国后现任中国医学科大学病毒学研究所主任,三届国家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1994年连任中国工程院教授,曾任中国工程院副校长。201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干扰素之父”
吴文源1941年1月生,中国杰出精神科医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会顾问、上海市医学会理事本科专业排名,获国务院颁授的“政府特殊津贴”、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班主任。历任复旦学院附属复旦诊所终生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