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留天姥吟留别

报考指南2022-06-19 07:02:19佚名

张秀丽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记梦诗梦留天姥吟留别,诗歌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也展现出“诗仙”的风骨,进入这首诗,给读者一种如入仙境之感。然而,细细品读《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看似飘逸的诗歌,不禁让我们感受到看似飘逸的背后,却是诗人现实的无奈与痛苦,诗人采用避“实”就“梦”的独特构思,将读者带入虚幻之境,沉吟反思,又将人带回到现实之中,真可谓亦幻亦真、亦虚亦实。

一、《梦游天姥吟留别》之“梦”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围绕“梦游”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入梦缘由、梦游天姥和梦中醒来。

先来看看入梦缘由,诗人并没有直接引入天姥山,而是借海客之谈,借助瀛洲生成虚无缥缈之境,从而赋予天姥山以“仙气”,学生未入梦境,先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仙气”。进而,诗人调动匠心,借助衬托和夸张的手法,让学生感受天姥山之神奇,让学生对“梦”生发出无限期待。

梦游天姥是诗歌的重点部分,诗人抓住一个“游”字写梦,先交代梦游的第一站剡溪,细绘入山之景,抓住湖、月、猿等意象,让学生感受到仙境之清幽、安静。在登山途中,诗人调动想象,生成了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展现了不同美感的景象。早晨的青云、海日、天鸡等,给人以明丽之感。进而,诗人抓住光线之变化,从写明转向写暗。按照游踪,又生成两种不同的景色,山中之景给人们带来森然、幽暗之感,仙境则光明灿烂。通过“梦”之解读,诗人李白的仙风不改,诗人极力在营造一种令人向往的仙境,这里的仙境充满了光明与自由,这是诗人的理想之地,也令诗人心向往之。

再好的梦也会醒来,来看看“梦中醒来”这一部分,诗人从梦中醒来,借“古来万事东流水”道出个中滋味,诗人发出的感慨是深沉的,也是失意的。

梦留天姥吟留别

可见,《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梦是一种表象,诗人意在借助“梦”之表象,表达自己对理想之境的向往与追求。诗人在营造梦境时,能够一改脱俗写法,极力渲染,铺张的不是文笔,而是诗人的心情,仙境即是诗人的心境,仙境之光明、自由,正是诗人向往自由、光明的心境折射。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在引导学生赏析时,应充分引导学生抓住“游踪”,渐入梦境,以山中、仙境意象解读为抓手,引领学生沉入诗人描绘的“梦”,感受“梦”之美好,通过“梦”之表象,引领学生完成从“梦”到“实”的转变,触摸到诗人的思想情感。

二、《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实”

一切景语皆是情语。无论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景物,还是实写的景物,都是作者心境、情感、思想的写照。《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看似虚幻的背后却是诗人真实心境的写照,如何捕捉《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实”,需要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有效的整合,抓住细节与梦中醒来之语,并对照诗人现实之生活。

先来看看诗歌的意象,无处不写实。“湖月”“云青青”“水澹澹”“青冥”等意象,看似是诗人信手拈来,然而细细推敲,却是诗人仔细斟酌,匠心为之。诗人最后将落笔归于仙山盛会,正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人之所以能够勾画出如此仙境,一是归功于他早前游历山水,关于千山万水诗人心中留有印象,尤其是诗人游山玩水过程中感受到的那种自由,造就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马行空,以及李白诗歌的“仙风”。二是归结于他的长安生活。李白曾经拥有过三年宫廷生活经历,这些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宫廷生活经历对于所描写的梦境之辉煌具有重要的贡献。

再来看看诗歌中的细节,诗歌中“脚著谢公屐”看似一个不经意的细节,诗人为什么要提及“谢公”,谢公是何许人也,他是东晋至刘宋时期的大臣,也是佛学家、旅行家,是山水诗派的鼻祖。根据《南史·谢灵运传》的记载,谢灵运游山有一种独特的喜爱,游山必到幽深高峻之处,游山时喜欢穿一种特制木屐。从这个细节不难看出,诗人即使是在梦境之中,也摆脱不了现实的印记。

最后再来看看诗人的醒后“警醒之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见,诗人三年长安生活并非常人所想象的,三年长安生活是诗人与权贵的共处,在此过程中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权贵,诗人自认为满腹才气,却积得满肚子郁闷。如此,就不难理解“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快意人生了。

梦留天姥吟留别

可见,《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的起点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梦境”,落脚点却在“梦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梦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与诗人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于细节处、点睛之笔处探究《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实”,这样方能深谙《梦游天姥吟留别》之精华,才能透过“梦”之表象进入诗歌之“实”,走近诗歌内核。

三、《梦游天姥吟留别》实是借“梦”就“实”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从表层分析,似乎是就“梦”避“实”,实际上是诗人借“梦”就“实”,诗歌中“梦”和“实”对照了理想和现实,诗人在展现理想和现实时,只不过是借“梦”的外衣成就“实”之内囊。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一课,在探究主题思想时,应围绕诗人这种借“梦”就“实”的写法,让学生认识到,诗人借向往名山仙境表达对权贵的抗争,进而引导学生从李白入手,深入探究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加深学生对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遭遇与苦闷的深层次认识。

借“梦”就“实”还体现出一种常见的写法,在诗歌写法鉴赏环节,教师结合诗歌让学生体会曲笔的妙处。在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从《梦游天姥吟留别》向学生学过的文章延伸。例如,初中阶段学生学过的《泊秦淮》一诗,诗人借助“商女不知亡国恨”看似对商女的批评,实质上是对醉生梦死统治者的抨击。

借“梦”就“实”可以挖掘的内涵很多,同样是圍绕“曲笔”的写法,《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抵达“现实”时,由于诗人的经历和所处朝代不同,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李白在诗歌中,借助曲笔表达了对权贵的抗争。在诗歌结尾,诗人又借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直抒胸臆,将自己追求快意人生的心声、不畏权贵的精神直接表露出来。诗人这样写梦留天姥吟留别,除了与诗人本人的个性有关外,还与当时的时代有关,诗人所处的唐朝还比较开明,从而给了诗人敢于表露心声的勇气和胆量。

通过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梦”与“实”的探析,诗歌教学不应局限于传统思维,应善于抓住题眼,进而从题眼中抓住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借助这个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进入诗歌佳境,这不失为诗歌欣赏与诗歌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正是抓住题目中的“梦”,引导学生探寻梦游的缘由、沉入梦境,让学生进入诗人营造的“梦境”中,借助意象的整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通过“梦”的载体,抵达诗人潜隐在“梦”中的“实”,在理想和现实交错中,捕捉诗歌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思想主题。当然,要使学生在“梦”“实”之间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链接现实生活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