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报考指南2022-06-22 11:08:21佚名

宋 李清照“念武陵春晚,烟锁秦楼”一句,用了下列哪首诗的典故?()

A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B 明 潘碧天《桃源洞》

C 清 康有为《桃源·赠伯芬》

答案:A

解析:

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念武陵春晚,烟锁秦楼”有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是“武陵人”,有两层含义:

(1)一是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

(2)二是低昂韩刘晨、阮肇天台遇仙的典故。

但多倾向于陶渊明的说法。

第二个典故是“秦楼”,即凤台,是秦穆公女儿弄玉与仙人萧史飞升前所住的地方。这里借“秦楼”指词人自己的居处。

A典出秦穆公女儿弄玉与仙人萧史“飞升成仙”的故事。

B 和 C 典出东汉时期刘晨和阮肇“天台遇仙”的故事。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宋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释】

金猊(ní):即狻猊(suān n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这里是指狮形铜香炉。

红浪:指锦被乱堆在床上,有如波浪。

宝奁(lián):华贵的梳妆镜匣。奁:古代妇女梳妆 用的镜匣。

阳关:语出《阳关三叠》,是唐宋时的送别曲。此处泛指离歌。武陵人远:此处借指爱人去的远方。

烟锁秦楼:总谓独居妆楼。秦楼:即凤台,相传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乘风飞升之前的住所。

眸(móu):指眼珠。

【译文】

狮形铜炉里的熏香已经冷透,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如同波浪一般,我也无心去收。

早晨起来,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凭华贵的梳妆匣落满灰尘,任凭朝阳的日光照上帘钩。

我生怕想起离别的痛苦,有多少话要向他倾诉,可刚要说又不忍开口。

新近渐渐消瘦起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

算了罢,算了罢,这次他必须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无法将他挽留。

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剩下我独守空楼了,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应顾念着我,映照着我整天注目凝眸。

就在凝眸远眺的时候,从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归的新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是知道是李清照结婚之后的不久所作。有学者认为此词作于赵明诚赴莱州任职之际,时间约为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创作地点在青州。自公元1107年起,李清照与赵明诚屏居乡里十余年。

【赏析】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不久,丈夫即将出游,作为妻子,情知无法挽留,离恨别苦自然难以尽述。

上阙:写离别前情景。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展现了李清照与丈夫临别前百无聊赖的心情。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使用了对偶的手法,给人以冷漠凄清的感觉。

一个“冷”字,既表示熏香已燃尽,又表明时间已经从晚上到了早上,暗示着即将来临的分别,更是主人公内心的写照——此时此刻,面对不忍的分别,自己的心何尝不是“冷”的?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被翻红浪”,锦缎被子胡乱堆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纹起伏,恍似卷起层层红色的波浪。对于“被翻红浪”这一句很多学者翻译的气势比较“隐晦”,仅是点出被子胡乱堆砌的状态,来表示主人公的此时的心境。但是也有学者来的更加直接一些,揭示出这句话背后的含义:这句化用柳永《蝶恋花·凤栖梧》“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的句意,暗示夫妻间一夜的云雨情事。欧阳修《蝶恋花·咏枕儿》“几叠鸳衾红浪皱,暗觉金钗,磔磔声相扣。”亦借“鸳衾红浪皱”暗写男女情事。所以一句“被翻红浪”更是表现了易安词在抒情上大胆率真的一面。

“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将离人的愁绪写的非十分传神。

作者即将与丈夫分离,无心梳洗打扮!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写的是闺中闲情,而李清照写的却是闺中浓愁。一个“慵”和一个“任”字深刻的刻画了作者的情绪和神态。所谓“慵”即是“慵懒”的意思,而“任”即是“任凭”的意思。想必有分离经验的恋人们都曾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香消烟冷却无心再焚,锦被乱陈却无心收拾,髻鬟蓬松却无心梳理,宝镜尘满却无心拂拭,日上三竿却不愿动弹……可见作者的“慵”态已到极致。而这“慵”字背后的却是一个大大的“愁”字在作祟:试想,马上就要和新婚不久的恋人分离,谁能不愁?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说出愁的原因,点明题旨。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写出了所有恩爱夫妻分别时的真实的感受:丈夫出发在即,纵使心中有千般万般的不舍,可又怕说出来会徒增他的烦恼,所以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可见爱情这件事情,不论今古,不分贫贱!“多少事、欲说还休”与宋 孙夫人《风中柳·闺情》“怕伤郎、又还休道”异曲同工。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自己的日形消瘦,既不是因为“日日花前常病酒”(冯延巳《鹊踏枝》)而瘦,也不是因为“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而瘦,那么究竟因何而瘦?不言而喻!这种“排除法”的写作手法,既新颖,又充满想象空间,实乃李清照指写作实力!

下阙:设想别后情形。

“休休!这回去也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写出了无可改变的分别事实,饱含词人的无奈与不舍!

“休休”,“休”,罢了、算了的意思。作者用叠字来加重语气,极写词人留人不住的失望之情。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表明今朝去意已决,再难挽留。“阳关”,即《阳关三叠》,送别时所唱之曲。尽管伤离之曲唱了千遍万遍,但是去的终究要去,苦苦挽留也徒劳无益。于是很自然地由眼前的离别推想到别后的情形。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两句,运用了两个典故:

第一个典故是“武陵人”,有两层含义:(1)一是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宋 韩琦《点绛唇·病起恹恹》“武陵凝睇,人远波空翠。”这里的“武陵”是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2)二是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刘晨、阮肇天台遇仙的典故。唐 王涣《惆怅》“晨肇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武陵溪。”五代 和凝《天仙子·柳色披衫金缕凤》“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都是借刘晨、阮肇天台遇仙故事写男女相恋之情。这首词中作者以“武陵人”或“刘晨、阮肇”来比拟丈夫赵明诚,言外有“桃溪不作从容住”(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之怨意,正所谓“辞之中又有辞焉”。

第二个典故是“秦楼”,即凤台,是秦穆公女儿弄玉与仙人萧史飞升前所住的地方。这里借“秦楼”指词人自己的居处,李清照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中也是化用了弄玉与萧史的故事。(《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词说丈夫已经亡故,而此词是说丈夫离家远行)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是作者设想离别后怅望楼前流水思念远人的情景。

“楼前流水”,是古诗词中的“常客”,用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比如:唐 李贺《江楼曲》“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 五代 冯延巳《三台令》“当日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流水。流水,流水,中有相思双泪。”宋 贺铸《东吴乐》“枉将镜里年华,付与楼前流水。”宋 张耒《风流子》“情到不堪言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分付东流。” 而作者却在这首词中赋予“楼前流水”人性,似乎只有楼前流水能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别人却无从得知。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里的“凝眸”使用了“顶针”的手法,使各句之间衔接紧凑,而语言节奏也相应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强,使词中所写的“离怀别苦”达到了高潮。

忆秦娥·箫声咽

唐 李白(存疑)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注释】

忆秦娥:词牌名。又名“秦楼月”“碧云深”。其最早出处就是这首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

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咽(yè):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

秦娥:本指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此处泛指美貌的女子。《列仙传》载,箫史善吹箫,得到秦穆公女儿弄玉的热爱,婚后每日教弄玉作凤鸣召来凤凰,秦穆公为作凤台。数年后,夫妻随凤凰飞去。

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灞(bà)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后常做送别之处。

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咸阳: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汉家:汉朝。

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译文】

箫声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楼上的明月,每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道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陵墓和宫阙。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词,有学者认为是李白所作,也有人认为不是李白写的。如今暂将其认为是李白之作,但对其存疑。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久久不归的丈夫的痛苦心情。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古人对这首词的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称此词“以气象胜”。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所说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确实是盛唐气象之一种。而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晚唐王朝衰变的气运。

上阙:写思妇在春夜闻箫时怀人的情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作者从一个被萧声惊醒的女子着笔。作者描写人物内心的情态,分成了“现实”和“梦境”两个时空:箫声惊醒了秦娥,但秦娥却还沉浸在梦境之中,与情人欢会;现实中有的是冰冷的残月相伴。一个“咽”字,渲染出境界之凄凉;一个“断”字,烘托出秦娥内心的失望。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从现实中联想到送别的场景。

“柳色”和“灞陵”都代表着离别。“年年”更是突出了离别时间之久。春去秋来,柳树几年已经又变绿了,一年又一年,而思念的人却远在天涯。这种分离的痛苦,恐怕没有切身体会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八字,不仅点明了季节和当年送别的地点,而且写明了多少年来在等待、盼望丈夫归来时那种希望和失望交错的复杂心情。

王国维说:“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人间词话》)

下阙:写秦娥在秋天游览长安名胜时怀念丈夫而更添愁绪的心境。

下阙可以分成两个层次来理解:第一个层次,我们可有认为是对秦娥思念丈夫的情感的进一步的描写。第二个层次,我们可以理解成作者直接把自己融入到历史之中,而产生的一种对历史的感慨和反思。

对于第一个层次的理解: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这两句紧承“伤别”,描写秦娥登原望信而不得的景象。

“乐游原”是秦娥登临远望的地点;“清秋节”是秦娥登高望夫的时间(九月九日重阳节),渲染着冷清寂寥的气氛。一个“绝”字,不仅写尽咸阳古道寂静冷落的景象,更把秦娥孤独无望、欲哭无声的心境剖析的淋漓尽致!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音尘绝”作者使用了顶针的手法,更加突出了没有等来丈夫音信的绝望之情。“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清绝的陵墓,都巧妙的衬托着女主人公的情绪。

对于第二个层次的理解:抛开个人情感,而是把自己融入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进行思考。咸阳古道,音尘杳然,往日的繁华和喧嚣,此时此刻只剩下孤寂的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和如血的残阳,人已经渺小到只是历史的尘埃一般,而今这里呈现的只是交杂着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的反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充斥着人们心头,这就是历史反思的结果。

桃源洞

明 潘碧天

其一

天接青山路万重,仙家洞口白云通。

听残一夜溪头雨,流出桃花万片红。

其二

千年老树万年山,洞口仙娥自玉颜。

刘阮当时那得见,浪传浮迹在人间。

【注释】

桃源洞:古洞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部。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路,误入桃源洞遇见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冥录》。

溪头:溪边。唐·李端《送客东归》:“行人相见便东西,日暮溪头饮马别。”

仙娥:指仙女。

玉颜:形容女子佼好的容貌,亦比喻美女。宋玉《神女赋》:“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

刘阮:指的是东汉时期“天台遇仙”的刘晨和阮肇。

那:同“哪”。

【诗人简介】

潘碧天(1466年-1521年),明朝人,天台县赤城街道安固村人。八岁能诗,出口成章,被誉为“有唐人风韵”。

《国雅》称,潘碧天的五言诗如“夜久人未眠,碧水荡秋月,未见云外户,先听水边松”,七言诗如“不知燕子栖何处,此际东风依旧回。明月晓光移槛白,芙蓉秋色映江红”,可与汉班婕妤“玉阶”之赋、“纨扇”之词相媲美。

潘碧天52岁那年,与她琴瑟相合的丈夫染病而亡,潘碧天痛不欲生,扶着丈夫的灵柩千里返家,“肠断西风血雨流”。万念俱灰的女诗人从此隐居家乡的赤城山、桃源庵潜心修道。丈夫死后第三年,潘碧天在寂寞中去世。

潘碧天的诗歌传到京城,当朝皇帝(这里的皇帝有资料说是“明成宗”,请再仔细核对一遍,明朝皇帝查无此人)大为赞赏,潘碧天被敕封为“碧天道人”。

【赏析】

桃源春晓(景点):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城西北。相传东汉时剡县农民刘晨、阮肇来此采药,迷路断食,摘桃充饥,在桃溪边遇见二位仙女,偕至洞府,结为伉俪,平日以对弈为乐。半年后思乡心切,二女相送出溪口,返家一看,竟已历七世。后来两人再度来山,终于修仙上天。“桃源春晓”因此得名。

桃源·赠伯芬

清 康有为

日暮天台石径斜,胡麻饭菜见桃花。

桃源不便通人世,洞口长封流翠霞。

【注释】

桃源:这里的桃源指的是东汉时期刘阮天台遇仙故事中的仙女居住的地方。

【赏析】

康有为的这首《桃源·赠伯芬》手迹据说收藏于镇江省天台博物馆之中。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