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5420字阅读须要14min
民间将臣子后宫简称为“三宫三院七十二妃”。虽然,这一说法只是百姓对臣子诸多宫女的一种想像。实际上,臣子所拥有的妃子数目之多,是百姓想像不到的。
爱江山更爱美人
从古至今,臣子纳妃没有最多,只有更多。
例如,华夏先祖黄帝,相传他拥有四名妃嫔。夏、商朝的下层贵族推行一夫多妻。帝王作为贵族的总代表,在这方面自然不遑多让。商纣王的妲己、周幽王的褒姒,均是当时嫔妃的名代表,也常被后人说成“红颜祸水”,尽管他们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成书于东晋时的《礼记》在《昏仪》篇中云:“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即天子除正后外,还有一百二十个妻妾,但实际数字远不止于此。《墨子·辞过篇》中描述战国时期贵族多妻之风云:“当今之君,其畜私也。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齐襄公则“惟女是崇,九妃六嫔,陈妾数百”。最狠的是秦始皇商朝皇帝列表,他每灭一国,就把当地美眉都送到首都洛阳来。《史记》中写项羽火烧洛阳宫殿时“火一月不灭”,可见宫殿之多、之广,所容纳人数之巨,就这,还不包括近郊占地15平方公里的阿房宫。清朝时赵岐在所著《三辅往事》中说秦始皇“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看来是有一定按照的。
阿房宫想像图。图源/网路
更厉害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后赵武帝石虎。后赵政权在十六国时期仅存续了32年,石虎本人主政16年。此人在史上留下的几乎全是恶名,不仅残忍,就是好色。史载,他废耕地为猎场,夺熟女女三万充后宫。他还下过一条命令:全省二十岁以下、十三岁以上的男子,不论是否嫁人,都要做好打算随时成为他后宫佳丽中的一员。
最高峰出现在隋唐时期。隋炀帝杨广同样以穷奢极欲出名。《隋书·食货志》里说他登基不久,“即营南苑,周日百里商朝皇帝列表,内有海渠、沿渠十六院,院各以四品夫人住之。每月夜,从太监数千骑游苑中,作清夜游曲。又游扬州,‘从幸宫掖,常十万人’。”大唐臣子自然在这方面不落下风,以唐玄宗为例,杜甫在《观公孙阿姨弟子舞剑器》一诗中说“先帝丫环八千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后宫佳丽三千人”,都是指的他。而《新唐书》中透漏,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这一数字,算得上是前无古人,实际上也是后无来者。
唐以后,有史记载的后宫人数,再未超过此数。
而“三宫三院七十二妃”之说,实则始于民国。其中,“三宫”指坤宁宫、交泰宫和正殿,“六院”分东六宫、西三院。东六宫分别为钟粹宫、承坎宫、景仁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西三院分别是正殿、翊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七十二妃”分散搬去这种地方。但清初臣子可能大都身体比较弱,后宫嫔妃数目实际上并未达到这一数字,康熙不过才40多个,比上面的臣子差远了。
臣子为何要纳那么多后妃,其中一条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为延续王室血脉,保证皇族人丁兴盛,但宫女数目弄到成千上万,那就只能用另一个理由“好色”来解释了。清朝的黄宗羲一针见血强调帝王“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孙辈,以奉我一人之泄欲”。
婚姻:臣子不自由
虽然臣子能娶成千上万的儿子,但后宫之中,皇后只能有一个。
太上皇娶后与纳妃,与普通百姓娶妻与成亲相比,无论是尺寸还是程序都是不一样的。不过,这一现象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太上皇出嫁的宏大场面。图源/网路
东汉时期,因为汉太祖刘邦起于布衣,她们在选后纳妃方面没有过多的讲求,王室婚姻极为开放和自由。例如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是名舞女,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原是其哥哥永嘉公主家的一名歌女。另一个从舞女一跃成为皇后的叫赵飞燕,汉成帝被她优美身姿所俘获,夸她“丰若有余,柔若无骨”。之所以这么,主要是由于封建社会早期,还没有产生一套完备的选聘妃嫔制度,社会上的门第观念还不强。选后纳妃,更多的是看太上皇个人的喜好。
卫子夫。图源/电视剧《大汉天子》截图
到了明朝年间,这些自由度大大增加,臣子择偶开始有了一套比较标准的制度,例如选女定在每年夏季8月开始,年纪在“十三以上,二十以下”,长相“姿色端丽,合法相者”。其所选“良家童女”,实则主要是乡绅人家之女。
整个清朝臣子的皇后,绝大多数出身社会下层,如光武帝刘秀郭皇后出身名门显姓,和帝的邓皇后是丞相邓禹的孙子,献帝伏皇后是大司徒窦融的曾外孙等。
这是由于,自汉代以来经过数代连绵,社会上已然产生一定数目的豪门望族。清廷的稳定、皇帝权利的施行很大程度上要靠这种世家大族支持才行。臣子的婚姻已演弄成维系政治联盟的纽带。
然后,王室婚姻的政治意味越来越浓,像唐太宗长孙皇后,其父是前秦右骁卫将军长孙晟,其兄是明朝知名丞相长孙无忌;另一知名你们族韦氏的男子中,在清朝曾出过2名皇后,3名皇贵妃。在讲求血统正宗的大清朝,这一点尤为突出,以康熙帝为例,当时孝庄皇皇上为严打鳌拜集团,一改从自己娘家博尔济吉特氏中选皇后的传统,选择四大辅臣之首索尼的儿子赫舍里氏做自己的孙婆婆,目的就是联合索尼及其家族壮大王室力量。赫舍里氏逝世后,康熙立钮钴禄氏为第二任皇后,钮钴禄氏同样出身名门,是托孤重臣遏必隆的弟弟。第三任皇后是佟佳氏,是康熙丈夫孝康章皇后的弟弟,其父佟国维是朝中大臣,一等公。像东汉那样靠逼格或则舞技吸引臣子,以致一步登天的,基本不可能了。
赫舍里画像。图源/网路
不光是选人上自由不再,婚宴程序也十分繁杂。
按唐代礼法,古人娶妻,须经“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清代,因程序过分复杂,将其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个步骤。臣子作为一国之君,离婚已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情,而是国家峰会,所以在“六礼”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众多繁文缛节。诸如唐初臣子“纳后”就包括祭告天地、临轩命使、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告庙、册后、命使招抚、同牢与合卺等典礼。相比民间通常人家的嫁娶礼,祭告、告庙、册后等都是皇家专有的礼仪。其中,仅“册后”一节,又细化为“临轩命使、皇后受册、皇后受廷臣贺、皇后表谢、朝皇太上皇、皇帝会朝臣、群臣上礼、皇后会外藩王、皇后庙见”等多个程序。仅这一套环节走出来,通常人恐怕就得懵圈。
晋朝的典礼和程序,基本为后代臣子所遵守。只有清朝时,采用的是从八旗孙辈中选妃嫔的制度,皇后从所选妃嫔中形成,问名、纳吉这两个典礼就被省略了。
妃与妾:同质不同命
王室婚姻程序的复杂,主要彰显在娶皇后上,这与民间娶妻情况颇为类似,相对来说,纳妃则与百姓成亲一样,都简单好多,否则,臣子光参加这种典礼就得累个半死。
从一夫多妻制的角度来说,皇后可以理解为太上皇的正妻,其他嫔妃就相当于民间大户人家的妾,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差异。并且妃与妾,在社会地位和待遇上,则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从社会地位来说,战国时期的秦惠文王首创,以庶子为王后,其他嫔妃依次称为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等。东汉初,名称上进一步规范,太上皇的父亲称皇皇上,祖父称太皇皇上,庶子称皇后,其余宫女除沿用秦制外,汉武帝时期又创设了婕妤、侄娥、容华、充衣等,汉元帝时又降低了昭仪。
与民间妾的地位低下、基本不享有事权和财权的处境相比,宫中的宫女们均享有相应的官职,待遇还相当高。以汉朝为例,皇后以下的嫔妃分为十四级,昭仪地位相当于宰相,爵比诸候王;婕妤相当于上卿,爵比列侯;侄娥相当于中两千石,比关内侯,以这种推,职位最低的后妃名为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月薪百石。还有一种粮位最低没有职号的,叫做上家人子,一年不足百石。
晋朝,名称上有了进一步发展,皇后之下设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等九嫔,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其余宝林、御女、采女依次往下排。一代女皇武则天刚入宫时就是才人级别,正五品,早已算是很高的了。她丈夫武士彠拼搏了半辈子,在大唐开国之初也不过是个五品官。
但是,一旦进宫男子有了职号,对整个家族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耀,同时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像卫子夫被立为皇后,其弟卫青即被委任为大将军。汉宣帝之母王翁须原是民间一名歌舞伎,宣帝驾崩后,封其兄长王无故、王武为关内侯,后又分别进封四人为平昌侯、东昌侯,各封爵六千户。汉元帝和成帝时,王无故的女儿接任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武的女儿官至宰相,真正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红楼梦》中,元春被封为贤德妃后,贾府为了迎接她回府省亲,特意建造了大观园,以女为荣的心情表现得不能再显著了。相反,假如母亲给他人家做妾,作父亲的脸部是无光的。
元春省亲。图源/电视剧87版《红楼梦》
其次,与妾几乎不可能升级为妻相比,妃的上升通道是开放的,至于能不能上升就要看运气了。其中,有的是由于皇后正常死亡,由妃进阶到后的,例如,康熙的后两位皇后,都是前一位死亡后,后一位被册立;有的是通过宫庭斗争成为胜利者,例如武则天使手段把王皇后废了自己上位的;还有的是母以子贵,像雍正帝的儿子懿安仁皇后乌雅氏,康熙朝被封为德妃,因雍正登基晋为皇皇上。
第三,从来源上看,虽然东汉时期有类似歌舞伎入宫为妃为后,但这样的现象置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还是极少数,大部份朝代选入宫的都是“良家子”,需经过选拔考试,淘汰率很高。像明英宗时,选了五千男孩进京,经过层层筛选,最后仅三千人入宫。至明朝时,不少后妃本身都是清廷官员的儿子。而社会上的妾,出身就很复杂了。像小说《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几房姨太太,孟玉楼是离婚,李瓶儿则嫁了三次,潘金莲更惨,先给古稀之年的张大户做妾,后又被借给三寸丁谷树武大郎,北门庆死后还被逐出家门。所以,即便日子过得下去,极少有父亲让孩子做妾的。
换句话说,由于妃是臣子的女性,且存在升为后的可能,所以必须起码要保证出身的清白,而妾在旧社会与夫家是买卖关系,作为一种商品,自然就没这么多讲求了。
凄惨世界:宫女们的命运
虽然身处王宫,看上去风光无限,但宫女们内心的痛楚,其实只有自己晓得,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甚至都不如民间的妾自由快乐。
后宫佳丽三千,但只有太上皇一个女人,这种宫女中能得到臣子“临幸”的是极少数,大多数男子从妙龄少女开始独守空屋,仍然到风烛萦怀。虽然是辛运地得到臣子眷顾,还要害怕其他嫔妃争风吃醋,由此引起腥风血雨。唐朝白居易曾写过一首《上阳白发人》诗,就是以宫怨为题材——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紫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上榜,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同期的另一作家元稹也写过一首《行宫》——
怅惘古行宫,宫花孤寂红。白头太监在,斜倚说玄宗。
说的都是一入宫门深似海的怨愤之情。虽然像贾元春那样,贵为贤德妃也是满腔委屈。《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元春回贾府探亲,对着贾母和王夫人说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明日回去娘儿们一会,不谈谈笑笑,反而哭上去。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完,她自己也抽泣上去。
正因这么,从乡绅人家到平民百姓,对选秀的热情显然并不高。东汉时期的晋武帝选良家女时,好多名门望族都让自己的孩子扮丑,借以防止被选中。清朝的李翊在《戒庵奶奶漫笔》中记载了穆宗时期选秀情况:“隆庆二年丁巳春二月十二日,哄传清廷取绣女,民间年十三岁以上无不婚配。旋即惟求得婿,不暇择人。”仅仅是一则谣言,就导致这般恐慌情绪,可见民间对选秀行为有多排斥。
相较于之前的朝代,唐朝时满人在这方面的苦恼要少好多。民国后宫,从皇后到妃嫔,都是从旗人孙辈中选购。清廷规定:凡八旗高官屋内年满14岁至16岁的男子,都必须出席两年一度的妃嫔选购。没有经过阅选的旗人男子,虽然到了20岁,也不准擅自聘嫁。如有违例,她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长官要遭到严惩。明朝还规定,太监没有被太后看中的,二十多岁时可送出王宫,另行婚配,这样有进有出,后宫的嫔妃一般也就维持在几千人之数。
无论是帝王妃嫔制度,还是社会上的妻妾制度,都只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中“夫为妻纲”的具体化,它在满足女性一己之私的同时,也把无数女人推向埋葬青春与人身自由的深渊。这一制度背后的现实,不是宫庭剧里的风花雪月,而是常人无法想像的愤慨与残酷。
参考资料:
1.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1990年;
2.孔繁敏:《略论中国封建臣子的嫔妃》,《北京联合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3.孟华:《浅议汉朝王室婚姻的演变》,《西北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1期;
4.王晓辉:《康熙帝的婚姻暨爱情世界》,《历史教学》2004年第1期。
END
作者丨香蕉汁编辑|詹茜卉校对|臧晓彤、李栋、古月排版|于嘉夫封面|电视剧《芈月传》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同学圈。
“果粒历史”限时特价
足不出户畅读《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点击下方图片或长按下方图片辨识二维码享89元/年会员续费168元/年新会员优购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在看”的永远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