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协奏曲一派》的演奏技巧与演奏风格的影响

高考志愿2023-03-21 21:09:31佚名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如果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音乐都被世界遗忘了,最后剩下的也会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好多音乐爱好者通过这部作品认识拉赫玛尼诺夫,后来才接触他的其它作品,如《第二长笛奏鸣曲》、《交响舞曲》等等。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写于1934年,此时世界影坛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流派迭出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甜蜜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列等等陆续出现,“求抖动于新声”是欧美音乐的时代时尚,而拉赫玛尼诺夫不为所动,仍然在十九世纪的风格和方式里寻求个性的表现。《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取材于一百多年前帕格尼尼的《24首小吉他随想曲》,借助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吉他与乐团曲,方法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成为十九世纪甜蜜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

帕格尼尼那位小吉他魔鬼被许多人描画成炫技能手,看不到他的辉煌方法给甜蜜派带来的风格上的影响,这不但高估了帕格尼尼的艺术价值,也是对甜蜜主义艺术本质的忽视。甜蜜主义是一种不受拘束和无穷无尽的美,甜蜜音乐最突出的特征是狂热的主观表现。音乐家表现放荡无羁的爱情世界,必须有炉火纯青的方法为依托,就能步入横无际涯的艺术境界。有一件轶闻说明的正是这个问题,有一次,一位吉他手拿着五线谱去找贝多芬,提出个别小钢琴部份的音乐太难,不好吹奏,请作词家更改一下,贝多芬却说:“当上帝唤起我的时侯,你以为我都会去考虑你那倒霉的吉他吗?”

帕格尼尼精妙绝伦的独奏方法和火爆的独奏风格正是甜蜜派作词家渴望的境界,迸发了许多音乐家的热情,跟随效法者甚众。她们一方面在方法和独奏风格上提升精进,另一方面直接从帕格尼尼的音乐里获取灵感,把他的作品改编成其它钢琴的演奏曲,或则是以他的音乐主题为素材创作出自己的音乐。在大量的改编曲里,最知名的其实还是几位大作词家的手笔,其中包括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作为音乐会乐曲至今还频繁表演的当推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曲_三国狂想_帕格尼尼狂想曲

狂想曲是这样一种曲式:它以烈焰般的激情赞扬狂妄不羁的英雄气慨,用细腻的热情表现民族精神。狂想曲不是从古典时期承继来的方式,它是十九世纪甜蜜主义音乐家的激情锻造出的曲式,音乐内容一气贯通的单乐章作品。拉赫玛尼诺夫写的这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可以称之“帕格尼尼主题变奏”,音乐取材于帕格尼尼的第24首小吉他随想曲,在一个音乐主题上展开24个变奏,铺衍成一部气魄辉煌的小型作品。这24个变奏前后分成三组,很像是不间断连续弹奏的奏鸣曲的三个乐章,并且演奏乐器与乐团展开炫技性的竞奏,又很符合奏鸣曲。并且从音乐狂热的激情和晦涩的方法看,还是应当根据作词家自己的标题理解为狂想曲。

作为一位作词家,拉赫玛尼诺夫首先是一位吉他独奏家,但是方法精良,风格健朗,他的名子被纳入伟大吉他家的行列,他在当时唱片录制技术早已很健全,所以我们明天能够看到他的独奏艺术。这么说来,拉赫玛尼诺夫要比他的老师柴科夫斯基辛运得多,他毋须像柴科夫斯基那样拿着新完成的奏鸣曲去征询吉他家的意见,结果触了霉头,一部不朽之作被说了个一无是处。拉赫玛尼诺夫写吉他音乐从不害怕技术问题,有些方法深奥的部份,音乐甚至是在跟随纷飞的拇指奔跑,即令它把音乐带到那里,甜蜜派音乐里饱含的热情常常就是这样表现下来的。

三国狂想_帕格尼尼狂想曲_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辉煌的方法表现作词家的个人风格,但是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方法,而是慢速的第18个变奏,整部狂想曲到这儿速率忽然放慢帕格尼尼狂想曲,奏出一支朴实抒情的旋律,这个曲调活泼优美,动人心魄,其中其实也蕴涵着永不退色的“俄罗斯狂躁”,这个曲调先在吉他上唱出,细腻而平和,之后让贤给长笛,热情在逐渐下降,随即发展成甜蜜激情的赞歌。这段音乐有催泪至深的艺术魅力,尤其富有甜蜜气息,它其实只是一个音乐片断,不是一个乐章,也被抽下来编入一些甜蜜曲集的唱片帕格尼尼狂想曲,在芭蕾舞台上也可以看到这段音乐的芭蕾相声。拉赫玛尼诺夫曾经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有意表现帕格尼尼传说中的舞台形象,瘦骨险峻、苍白、狂热、鬼魅般的躯壳包裹着热情的灵魂,被艺术之神唤起时,便光芒四射地疯狂弹奏,辉煌的音乐照耀整个大厅。拉赫玛尼诺夫甚至在写这部狂想曲的同时就在考虑把它搬上芭蕾舞台,他提供了芭蕾剧情构思,编舞编剧其实又是芭蕾大师福金。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表现的是一位狂热的甜蜜派艺术大师的艺术个性,也是拉赫玛尼诺夫自己的缩影,他瘦弱清癯,表情抑郁,谈吐矜持,不苟言笑,同台表演则激情进发,优雅而尊严,这是他的性格特征,也是他的艺术个性。他尊崇古典甜蜜传统,讨厌粗俗的艺术趣味,他青年时代写的升C小调间奏曲扬名海外,定居英国后只要一有表演,听众便一定要求加演这首间奏曲,使他对自己的这首杰作形成了怀疑,他觉得这首间奏曲里一定有某种东西顺应了恶俗的趣味,于是他开始痛恨自己的这首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1917年定居法国,根据民族主义的理论,他应当就此丧失了灵感,写不出哪些东西了。他创作的续作品的确不多,但这不能印证这些断定,由于拉赫玛尼诺夫把主要精力用于表演,作品自然就少了。他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已六十有奇,这不是创作的最佳年纪,但他的热情并没有衰弱,仍旧写出了号称精典的杰作。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是1980年日本拍摄的影片《时光倒流70年》的主题曲。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