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
殁,形声字,从歺(è、mò)声,歺指残骨,与死亡有关。本义是表示死来源于“没”,古人用沉没比喻死亡,“没”是死的委婉说法。
古代对于死的称呼是分等级的。比如皇帝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和较高等级的官员死为“卒”;一般官员死为“逝”;士死称“不禄”;平民死称“死”。
按年龄,8至11岁死为“下殇”;12至15岁死为“中殇”;16岁至19岁死为“上殇”;若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则不为“殇”;青壮年死谓之“夭亡”;老年死谓之“寿终”。
按宗教,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徒死谓之“归主”。
1、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
2、薨殁,指王侯死亡。
拼音 :mò
声母:m
韵母:o
意思:死亡。
组词
1、亡殁[wáng mò] 亡故。
2、生死存殁[shēng sǐ cún mò] 或生或死。
3、殁身[mò shēn] 杀身。
4、存殁[cún mò] 生存和死亡。犹言生死。
5、殁世不朽[mò shì bù xiǔ] 指身虽死而名声、事业长存。
6、徂殁[cú mò] 亦作“徂没”。亡故。
殁在古代的意思 殁的解释
1、殁: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也不同。《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
2、薨殁:指王侯死亡。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 梁孝元 年少之时,每八月六日载诞之辰,常设斋讲;自 阮修容 薨殁之后,此事亦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