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军
地区:广东省-永州市-新田县
中学:新田县瑞华实验中学
共1课时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初中数学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式。
3.学习编撰阅读提纲。
2学情剖析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撰阅读提纲。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式。
4教学过程4.1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导
(一)激情导出:
有人说中国的女儿“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那里呢?丁肇中院士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式。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二、学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英籍亚裔化学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韩国。三个月后随父亲回到中国。1956年到英国密执安学院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化学学)哲学博士学位。
2、议论文要点回顾:
议论文三要素:论据、论据、论证。
论点的类型:事实论点道理论点
常见论证方式: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证的方法:立论警策
3、掌握字词
肇(zhào)事
迷茫(pánghuá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心:真心。使自己的思想真诚。
正心:端正心思。
宽松:旧时指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具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扼要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他人。
一帆风顺:比喻十分顺利,毫无磨难。
4、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请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界定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份(l段):提出问题。中国中学生应当如何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份(2~12段):剖析问题。强调传统教育的弊端,阐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份:(13)解决问题。指出我们须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5、自主探究
一、(1段)课文阐述的话题是哪些?
二、(2段)作者的观点是如何的?
三、(3、4、5段)“格物致知”在《大学》里已经提及,这些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何?
四、(6-10段)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何很重要?应当如何进行实验?
五、(11、12段)既然实验精神这么重要,现今的中国中学生是否很注重它了呢?为何?
六、(13段)这么如何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合作探究)
(一)、(1段)课文阐述的话题是哪些?
说说中国中学生应当如何学习自然科学。
(二)、(2段)作者的观点是如何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从窥伺物体而得到知识。实验。
、(3、4、5段)“格物致知”在《大学》里已经提及,这些精神在中国传
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何?用了哪些例子?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注重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缘由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
的社会制度”,其最终目的是:平天下。这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毛竹为例。(事实论证)
(四)、(6-10段)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何很重要?应当如何进行
实验?用了哪些例子?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
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方式
1.实验的过程不是悲观的观察,而是积极的侦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检测,它须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一种毛竹的实验(道理论证)
(五)、(11、12段)既然实验精神这么重要,现今的中国中学生是否很注重
它了呢?为何?用了哪些例子?
1.中国中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责怪实验,偏向于具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2.误以为埋首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六)、(13段)这么如何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求;
第二,探求的过程不是悲观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求。
(七)、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什么例子?这种例子之间有哪些关系?
王阳明的例子
一种毛竹的实验
作者本人的经历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小结:
一、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
说说中国中学生应当如何学习自然科学。(1---2)
剖析问题
首先,强调传统中国教育的症结。
之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剖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3---12)
解决问题
必须注重格物致知精神(13)
论证方式: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总结:
本文就中国中学生的现况,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例子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据。
四、练: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五经’”,这“四书”指的是: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意是(B)
A.合格的事物B.推究事物的道理
C.阐述自己D.追求最高理想
3.从课文中找出与下述意思相一致的词句,写在前面括弧里。
(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一帆风顺)
(2)把手笼在衣袖里,在一旁观看。(袖手旁观)
4、《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与丁院长所讲的“格物致知”相同吗?
《大学》:使人达到诚心、正身、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最终达到----平天下的最高理想。
丁院士:通过实践获得新知。
5、拓展延展
(1)、积累有关实验的谚语。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笃行。——陆游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伽利略
不仅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辨识错误。——狄德罗
(2)、以《怎样能够防止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观后感。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导
(一)激情导出:
有人说中国的儿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那儿呢?丁肇中院士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式。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二、学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法籍日裔数学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韩国。三个月后随父亲回到中国。1956年到英国密执安学院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化学学)哲学博士学位。
2、议论文要点回顾:
议论文三要素:论据、论据、论证。
论点的类型:事实论点道理论点
常见论证方式: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证的方法:立论警策
3、掌握字词
肇(zhào)事
迷茫(pánghuá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心:真心。使自己的思想真诚。
正心:端正心思。
宽松:旧时指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具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扼要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他人。
一帆风顺:比喻十分顺利,毫无磨难。
4、整体感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理清结构:
请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界定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份(l段):提出问题。中国中学生应当如何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份(2~12段):剖析问题。强调传统教育的弊端,阐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份:(13)解决问题。指出我们须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5、自主探究
一、(1段)课文阐述的话题是哪些?
二、(2段)作者的观点是如何的?
三、(3、4、5段)“格物致知”在《大学》里已经提及,这些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何?
四、(6-10段)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何很重要?应当如何进行实验?
五、(11、12段)既然实验精神这么重要,现今的中国中学生是否很注重它了呢?为何?
六、(13段)这么如何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合作探究)
(一)、(1段)课文阐述的话题是哪些?
说说中国中学生应当如何学习自然科学。
(二)、(2段)作者的观点是如何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从窥伺物体而得到知识。实验。
、(3、4、5段)“格物致知”在《大学》里已经提及,这些精神在中国传
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何?用了哪些例子?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注重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缘由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
的社会制度”,其最终目的是:平天下。这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毛竹为例。(事实论证)
(四)、(6-10段)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何很重要?应当如何进行
实验?用了哪些例子?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
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方式
1.实验的过程不是悲观的观察,而是积极的侦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检测,它须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一种毛竹的实验(道理论证)
(五)、(11、12段)既然实验精神这么重要,现今的中国中学生是否很注重
它了呢?为何?用了哪些例子?
1.中国中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责怪实验,偏向于具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2.误以为埋首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六)、(13段)这么如何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求;
第二,探求的过程不是悲观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求。
(七)、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什么例子?这种例子之间有哪些关系?
王阳明的例子
一种毛竹的实验
作者本人的经历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小结:
一、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
说说中国中学生应当如何学习自然科学。(1---2)
剖析问题
首先,强调传统中国教育的症结。
之后,剖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3---12)
解决问题
必须注重格物致知精神(13)
论证方式: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总结:
本文就中国中学生的现况,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例子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据。
四、练: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五经’”,这“四书”指的是: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意是(B)
A.合格的事物B.推究事物的道理
C.阐述自己D.追求最高理想
3.从课文中找出与下述意思相一致的词句,写在前面括弧里。
(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一帆风顺)
(2)把手笼在衣袖里,在一旁观看。(袖手旁观)
4、《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与丁院长所讲的“格物致知”相同吗?
《大学》:使人达到诚心、正身、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最终达到----平天下的最高理想。
丁院士:通过实践获得新知。
5、拓展延展
(1)、积累有关实验的谚语。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笃行。——陆游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伽利略
不仅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辨识错误。——狄德罗
(2)、以《怎样能够防止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观后感。
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