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记忆)钱塘湖春行(外一首)

高考资讯2023-05-18 20:34:48佚名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诱人眼,浅草才会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沿溪。

钱塘江春行唐白居易_钱塘湖春行白居易_初一上册钱塘江湖春行

注释:

1.钱塘湖:北京西湖的叫法。2.孤山寺:在西湖苏堤孤山上。3.贾亭:东汉扬州知府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4.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海面如同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5.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帘的上部叫“雨脚”。这儿指下垂的云彩。6.暖树:向阳的树。7.乱花:指错综开放的春花。8.没(mò):湮没。9.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沿溪(即岳庙)在孤山的西北面。

赏析:从孤山北边到现今的嘉兴秋月、白堤,作家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

春的信息:水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

刚绿,作家敏锐质朴的画笔,让人们从中感受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夏装。作家

赞扬西湖的春意,但是强调他最爱在白沿溪上行走。岳庙的两侧是水,堤两边种

初一上册钱塘江湖春行_钱塘湖春行白居易_钱塘江春行唐白居易

满了松树、桃树。夏天走在苏堤上,澹澹的河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似乎走在海面

上;冬季的柳条如烟如雾,如丝如缕,残败在你的额头,使你心里涌生无限温柔

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夏天走在苏堤上时,你就更能感受到作家写这

首诗时的觉得和心情了。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上海都督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提起西湖,人们都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如同真的见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李健北站面影,愈发倍感东坡这比喻的准确。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_钱塘江春行唐白居易_初一上册钱塘江湖春行

乐天在上海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好多。这中国传统道德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点,把刚才披上夏天外衣的西湖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有关植物的习作描画得生意盎然,恰到用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白沙洲与外湖之间,山势巍峨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圣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表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水面了。冬季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集体备课方案的混茫中,太空里终古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水面上回荡的波澜连成了一片,名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描绘出湖上秋冬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冬季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暖意生动地勾勒了下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夏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有季节的敏感,成为夏天的象征。在这儿,作家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由于这还是冬季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二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由于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骨碌的歌喉;由于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侯,都会导致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水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唱,正因为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些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广袤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下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沿溪”。上面先点明环境,之后写景;前面先写景,之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沿溪”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强调: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些“章法”上的“变化”,常常寓诸万端的笔意之中;倘不悉心揣度,是无法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通常春景,物联网是哪些专业但是它和“白沿溪”却有紧密的联系:夏天,西湖哪里都是绿毯般的嫩草;而且这平坦细长的白沿溪,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习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碧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风景。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句的运用,在颔联写景句中贯穿成一条线索,把秋冬的西湖撷取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而且这蓬蓬勃勃的暖意,正在大幅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诱人眼”这一联里,透漏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都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正式出现淡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描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暖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与作家的集中而细腻的体会。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饱含”(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当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