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江西省余干县瑞洪中学语文教学过程4.1

高考资讯2023-05-24 09:39:28佚名

刘习良

地区:湖南省-龙岩市-余干县

中学:山东省余干县瑞洪小学

共1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学数学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理解唐代先哲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式。

2学情剖析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法,就是让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并且本节课执教对象为高中中学生,她们已然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因而在课堂上拟让中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老师适当设疑,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整体掌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绘制法,讨论法,问答法,剖析法,比较等组织中学生学习。

3重点难点

1.重点:

(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技巧。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尽量能朗朗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

1.画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河南汲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候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除了是道家的重要学术专著,也是我国唐代极富特色的诗歌专集。其文气度充裕,爱情充溢,逻辑严密;既滔滔诡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四谛,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诗歌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阐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强调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诱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彰显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中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

2请中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成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类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中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成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坏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4.请中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成语的解释。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亦即装备武器。兵,兵器。革,甲衣。坚利,结实锋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委,舍弃。去,离开。意思是仓皇而逃。

5.请中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成语的解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儿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

是使人民移居出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摄。兵革之利,装备的强悍。

寡助之至:之,副词,到。至,极点。

同事畔之:畔,通“叛”,陷害。

天下顺之:顺,攻打,服从。

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6.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份(l—3段)阐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段):绪论。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第二层(2段):从逼抢一方的惨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惨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份(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7.提问:“人和’与下文所说(转载自第一例文网,请保留此标记。)的“道”是哪些关系?

讨论并归纳:“道”即指兼爱。“得道”就是实行兼爱。实行兼爱则

“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8.提问:本文探讨的主要观点是哪些?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_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_迷惑失道意思

讨论并归纳: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问:文章第3段运用哪些句式?有哪些疗效?

讨论并归纳:运用双重否定的对偶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魄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10.提问:文章第4段运用哪些句式?有哪些疗效?

讨论并归纳:

(l)运用对偶句,再度指出“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11.提问:本文的论证形式有哪些特征?

讨论并归纳: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之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述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四、小结

1.古今异义。

古义:外城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水塘

古义:离开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同事

古义:内亲宦官同事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义:舍弃委而去之

今义:任命

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定代词

2.通假字。

畔通“叛”,陷害。同事畔之。

3.熟语。

副词他舅舅畔之。

副词的三里之城。

副词到寡助之至

表并列而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边文言文字,回答问题。

名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人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l.在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据是_____。

3.对“域’“固”“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幅员固定威慑B.区域坚守恐吓

C.限制巩固威慑D.限制巩固逼迫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否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_迷惑失道意思_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D.由于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5.作者觉得“战必胜矣”的缘由是()

A.使人民移居出来,不要搬到别处。

B.借助武力强悍、地势险要。

C.实行兼爱,取得人民支持。

D.推行正确的战略战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预习

1.朗读课文,尽量能朗朗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

1.画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河南汲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候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除了是道家的重要学术专著,也是我国唐代极富特色的诗歌专集。其文气度充裕,爱情充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逻辑严密;既滔滔诡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四谛,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诗歌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阐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强调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诱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彰显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中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

2请中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成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类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中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成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坏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4.请中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成语的解释。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亦即装备武器。兵,兵器。革,甲衣。坚利,结实锋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委,舍弃。去,离开。意思是仓皇而逃。

5.请中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成语的解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儿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

是使人民移居出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摄。兵革之利,装备的强悍。

寡助之至:之,副词,到。至,极点。

同事畔之:畔,通“叛”,陷害。

天下顺之:顺,攻打,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6.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份(l—3段)阐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段):绪论。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第二层(2段):从逼抢一方的惨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惨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份(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7.提问:“人和’与下文所说(转载自第一例文网,请保留此标记。)的“道”是哪些关系?

讨论并归纳:“道”即指兼爱。“得道”就是实行兼爱。实行兼爱则

“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8.提问:本文探讨的主要观点是哪些?

讨论并归纳: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问:文章第3段运用哪些句式?有哪些疗效?

讨论并归纳:运用双重否定的对偶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魄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10.提问:文章第4段运用哪些句式?有哪些疗效?

讨论并归纳:

(l)运用对偶句,再度指出“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_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_迷惑失道意思

11.提问:本文的论证形式有哪些特征?

讨论并归纳: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之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述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四、小结

1.古今异义。

古义:外城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水塘

古义:离开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同事

古义:内亲宦官同事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义:舍弃委而去之

今义:任命

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定代词

2.通假字。

畔通“叛”,陷害。同事畔之。

3.熟语。

副词他舅舅畔之。

副词的三里之城。

副词到寡助之至

表并列而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边文言文字,回答问题。

名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人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l.在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据是_____。

3.对“域’“固”“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幅员固定威慑B.区域坚守恐吓

C.限制巩固威慑D.限制巩固逼迫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否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由于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5.作者觉得“战必胜矣”的缘由是()

A.使人民移居出来,不要搬到别处。

B.借助武力强悍、地势险要。

C.实行兼爱,取得人民支持。

D.推行正确的战略战术。

Tags: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设计,银奖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