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布赖恩·惠特曼12日承认,美俄卫星相撞是因美国在计算卫星轨道时存在失误,同时表示相撞绝对是个意外。
环球时报2月13日报道 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布赖恩·惠特曼12日承认,美俄卫星相撞是因美国在计算卫星轨道时存在失误。但他同时表示,相撞绝对是个意外。
俄“纽带”网2月12日转引法新社消息,布赖恩·惠特曼说:“我们没有想到会相撞。对所有轨道上的碎片进行跟踪是不可能的。因此,此次事件说明就太空问题国家间进行紧密合作是必须的。”
不过美国《华尔街日报》分析称,这次事件发生正值美国国防部争取更多经费,事件或对美国太空政策及预算有影响。美国防部现正争取更多经费,加强监测太空运行的对象,以保护美国宇宙飞船及卫星。由于现时多国都能发射卫星上太空,美国军方除关心如何避免碰撞外,尤其担心敌人会干扰或击落美国卫星。
谁了解“格络纳斯”系统?
近年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俨然已成为各大国争夺未来技术与战略制高点的新坐标。面对美国GPS的“霸权”和欧洲“伽利略”的追赶,俄罗斯“格罗纳斯”系统的最新动向引人关注。
作为现代战争的“定盘星”,俄罗斯“格罗纳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自1993年投入使用以来历经坎坷。随着俄罗斯国民经济的复苏,它已经走出低谷并逐渐恢复“元气”,在轨的14颗卫星正在发挥系统的部分功能。有迹象表明,在今后二三年内它将逐渐走上正轨,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大格局中绽放异彩。
一、历史由来
建立“格罗纳斯”系统的动议可以追朔到上世纪60年代。1960年晚些时候,苏联军方确认需要一个卫星无线电导航系统(SRNS)用于规划中的新一代弹道导弹的精确导引。当时已有的Tsiklon卫星导航系统接收站需要好几分钟的观测才能确定一个位置,显然不能达到军方要求。1968-1969年,苏联国防部、科学院和海军的一些研究所联合起来要为海、陆、空、天武装力量建立一个单一的解决方案。1970年这个系统的需求文件编制完成。经论证后,1976年苏联颁布法令确定建立“格罗纳斯”系统。
该系统的研制工作正式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进入试验和测试阶段。1982年10月12日苏联发射第一颗试验卫星后,整个测试计划分两个阶段完成。1982-1990年为第一试验期,到1984-1985年,由4颗卫星组成的试验系统达到基本性能指标,空间星座从1986年开始逐步扩展,到1990年系统第一阶段的测试计划已经完成,当时空间星座已有10颗卫星,部署在轨道面I(6颗)和轨道面III(4颗)上。该星座每天至少能提供15小时的二维定位覆盖,三维覆盖也至少可达8小时。1990年-1995年为第二试验期,期间主要完成了对用户设备的测试。 1995年12月14日,俄在成功进行了一箭三星的发射后使“格罗纳斯”系统24颗卫星全部就位,经过调试后于1996年1月18日开始正常播发导航信号,从而打破了美国GPS一统天下的局面,这对于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国家经济不景气,航天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卫星老化无法及时完成新旧交替,致使“格罗纳斯”的运营直到2001年一直在低谷徘徊,在轨工作卫星一度降至仅有6颗,整套系统无奈的闲置在太空。但从2001年开始,随着国家经济的复苏,“格罗纳斯”的窘况逐渐有所改观,俄罗斯也重新拉开了部署该系统的序幕。
二、作用及用途
“格罗纳斯”是由苏联/俄罗斯军方负责研制的军民两用全球导航定位卫星系统。作为苏联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格罗纳斯”以苏联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CICADA为基础,并吸收了美国GPS系统的部分经验。其主要作用是对军事目标、各类民用交通运输工具实现全球、全天候的实时导航与定位;附加任务有:大地测量,海洋地理勘测、制图、土地规划、矿产资源开采、渔业捕捞等;另兼顾一些科研任务。该系统由俄航天兵卫星试验和控制中心加以操控,整套系统由空间卫星子系统、地面监测与控制子系统、用户终端设备三个基本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