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自己在这节课中运用信息技术与本课教学在结合中的得失。通常先总结归纳几点优点,再针对本课的一些遗憾提出自己的思考。多找几个案例书看看,就很容易的哦。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学案例
如何把信息技术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
大概的方向有下面几种: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二、 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材重难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融合传统数学 优化教学手段
结合具体案例(教学片段),谈谈您是如何设计自己的教学方式的
新课改的理念在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仍然很难改变原有的“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接受地位,这样不免使课堂气氛非常沉闷,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厌倦,难怪有些老师说:“现在的学生上课注意力很不集中,在讲重点时,很多学生都爱走神。
”学生在课堂上容易“走神”,当然有很多原因,其中与学生自身的身理和心理因素有关,但也与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语言不够幽默,方式不够新颖有关,学生听久了自然会走神,然而如何才能做到语言生动、方式新颖呢?各个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具体的办法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来设计。
笔者作为历史老师,在这里班门弄斧,浅显地谈一下我在历史教学中是怎么设计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首先以评讲卷子为例,很多老师都认为评讲卷子不外乎就是给学生念念答案,分析一下为什么会选这个答案的原因,道理虽然是这样,但如果你只会念“1选C,2选B……”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学生对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就不会印象很深刻。
那怎么才能做到既让学生有兴趣,又能让学生记住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呢?我的办法是每次评讲卷子的时候,我都会把电视里李咏、王小丫主持的知识竞猜之类的节目搬到课堂上来,然后我当主持人,学生进行抢答:比如,我在评讲第一道选择题的时候,我总是用普通话说:“同学们请听题”,念完题干后,然后还要说一句:“请抢答”,于是学生们兴趣一下调动起了,一下子就进入了知识问答之类的节目氛围当中去了。
老师说请抢答,学生于是就争先恐后的开始抢答,在学生答对了,老师还会说一句:“恭喜你答对了,你将获得精美礼品一份。”学生经常是开心地大笑。以上评讲卷子的方法,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记忆知识肯定牢固,其实这种评讲卷子的方式不仅适用于历史,也适用于政治、中文等学科,这种方式方法实际上就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互动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
其次以讲授新课为例,在讲授新课时如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如果你满堂灌,老师从头讲到底,学生肯定要分神,要想使学生不走神,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成为这堂课所讲内容的角色之一,以我所讲的《郑和下西洋》这一课为例,我在讲述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过程时,为了不让学生感到枯燥,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的环节,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扮演随军记者,“穿越时空”,跟随郑和报导航行过程。
虽然仍然还是要让学生去看书,才能了解过程,但由于学生角色发生了转变,由学生变成了随军记者,成为了历史的“主角”,所以看书的效果自然不一样,看完了书再让学生自己讲述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学生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上课时不走神,老师就要想办法做到形式新颖,主动创造条件,从多角度去设置一些有趣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课时要注意和目前电视里的一些时尚的方式和时尚的语言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引学生入境。
当然各学科由于自身学科的特点,所以会有不同的吸引学生的方法,要具体学科具体设计,不能千篇一律,特别是理科学科,可能设计起来会难一些。以上就是我在设计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案例的一些浅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
下个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下的新课堂。
一、教学重心要转移。 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
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以上规定涉及学习兴趣、自主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情境、学习方式诸方面,都属于学生主体的意识和行为。 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
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
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
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
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二、语文教学要改变教学策略。
所谓策略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方法、手段、途径的总称。由于语文教学综合性强,应研究与教材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的语文教学策略体系。当前,对单个教学法的研究比较多。应该说,这些研究各具特色。有的是从特定的理论出发(有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也有从前苏联和西方引进的理论)通过实证性研究使传统的现代化,国外的本土化;有的是从本地本校的带有个性色彩的成功经验出发,经过提炼、加工、推广,使个性的共性化、经验的理性化、零散的系统化。
虽然有的教学方法还缺乏理论构件,甚至还带有“经验色彩”,但由于是土生土长的,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比较容易看到效果。也有一些教学法实验研究,既有自己的成功经验,又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对这些语文教学改革实验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
当前对教学策略研究的着力点是把零散的个案研究体系化,把单个的教学实验研究置于一个大系统中加以整合。可以说,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多种方法巧妙的组合。如何组合,孰前孰后、孰多孰少,如何反映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教学艺术,因此“课程标准”强调“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一)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应提倡结论的多样化。 允许暂不作结论,把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去寻求解答。例如:讲《秋天》(《暖色音乐》)一诗,我不是一句一句的支离破碎的去分析,而是根据以往的教诗歌的经验,让学生探究归纳诗歌的“跳跃性”、“形象性”、“含蓄性”。
以讨论、交流、短评的形式对此诗进行学习,并自己动手学写小诗。这种尝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每篇周记都有人写诗。并摘抄了许多小诗。学语文的兴趣大增。 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
并非一概反对教师提问,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像力、思维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怎样看待“带着问题读”?这个提法本无可非议。因为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古训中的读书要旨。要不要每一个段落都要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读书呢?如果这段课文明白如话,学生一读就懂,有必要去提问吗?如果这段课文想像空间和思维空间很大,学生通过读、思、议可以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何必要教师用一个问题框住学生、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呢?如果这段课文确实难以理解,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在课文的“ 节骨眼”上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也未尝不可。
例如:《猎狐》一文的阅读抓住两点即可。一是由情节“猎狐“——“放狐”中所体现的人物情感怎样;一是整体感知全文后的所得——“为什么”。把握了这两点,基本对这篇课文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明白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授受双方都有的放矢。 (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
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确,只求明了。 重读书,特别是重自读、重自由读书。当前,语文课上齐读太多,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
但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滥竿充数”的“南郭先生”。因此,对“齐读”要适时、适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
对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语言积累,佳词妙句、古诗、精彩片断都应要求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语文学习,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典范的语言现象,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学习是“举三反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求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的阅读”。
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表现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其中首次出现“表现”这一概念,颇具深意。“表现”是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中将主观意愿和客观事物结合、反映个性心理的一种写作方法,是习作的个性化行为。
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是正确的,但在写真实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主观感受、主观体验。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此次《语文课程标准》,不再强调每课必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
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多种样式并存。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有的课,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如《羚羊木雕》中“要回木雕”一节)入手来设计教学结构。
但注意不要割裂课文,不要打乱作者的表达思路。有时,学生由于预习不充分,究竟对哪一段感兴趣说不出所以然,而是随口应答,教师应分辨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有的课,(如《蜀鄙二僧》)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
在读书中,遇到疑难处,自己运用工具书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由教师从旁指点。读书是一个过程,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教师在读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和教师的读中指导要自然、和谐,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要打乱学生的思路。 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师生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以及作者的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
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引导学生用学习重点段的方法去自学其他段落。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
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要改变那种逐词、逐句、逐段分析课文的方法,改为重点精读、非重点略读和浏览。
改变繁琐分析、零碎解剖以及每课必分段、必概括中心的做法,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新的教学计划出台后,语文学科由原来占总课时的3O%左右减为占总课时的2O%-22%,课时减少,阅读量增大。中、高年级课文一般为35篇(包括精读、略读),所以必须研究长文短学,一般是一篇课文一节课学完。
充分利用学一篇带多篇的方法,实行能力的迁移。教师要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不要求讲深讲透。要改变那种慢节奏、低效率的教学,强调提高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不讲或少讲那些 “正确的废话”,教师不重复嗦,学生也不重复别人的话语。
各个教学环节要严谨有序,不为一些细微末节的问题浪费时间,也不要为某个学生的无关问题影响教学进程。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无疑为僵化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多年来围绕“考试”而旋转的教师和莘莘学子们,不由得欢庆鼓舞。
在这块以人性为基准,以发展为根本,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平台上,他们可以自由创造,各显其能,展示才能,让更多教师和学子走出应试教育的牢笼,成为“自由”的人。然而繁华的背后是否存在热闹的空洞,繁华的虚假呢?以下谈谈我的拙见。 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还是现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无疑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其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创造型人才。
因此,新课标以发展人性为基准,着重培养人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存。“传道,授业,解惑”为职业的教师形象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解读,分析课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调度者,教材的创新者,教学的引导者,而不是教学的主导者,以往那种教师独霸课堂,一言堂的教育已成为历史,而应将主动权全面的完整的交给学生,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让其在语文的天堂里自由飞翔,自由驰骋,教师只是一个宏观调控者,是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解读课文,共同探讨交流,将自己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思维无形中传给学生,在共同学习中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素养。
一“没有标准的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既然对话,就有对话中大差异,真所谓“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文本的解读,仁者见忍,智者见智,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作为 课堂教学的调度者,教师是否听之任之呢,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不仅能放的得开,更应该收的来。
成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的主体体验,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珍惜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悟,注重多元理解,但强调多元理解应该是有理有据的而不是信马由缰,我们的教学必定是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某一发展水平。应此,作为调度者的教师,应该在多元理解的前提下寻找一个准线,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
二“无招”与“有招” 大凡武林高手,都武功卓绝,身怀绝技,他们信奉“无招胜有招”的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觉得无招比有招更能取敌制胜。
语文教学“五环节”,“目标教学”…语文教师可能耳熟能详了。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让语文这棵大树展示了新姿,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进景下,多少有点捉襟见肘了。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本来是审美教育,其学科的独特性 决定了其教发的灵活多样,如果我们只限于几种模式,无疑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带着脚镣跳舞。
再者,“迢迢大路通罗马”只要目标一致,方式可以多样。在宽松的环境里你教的精彩,学生也学得愉快。 三作文批改探微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写作水平的高低与否直接反应出一个人的语文水平。
应此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不可丢。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对话式”的作文批改方式应该得到青睐。 作文是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展现,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缩影。
应此作文的批阅尤其重要。阅读一篇作文无疑是一次师生对话。评语是师生沟通的媒介,教师针对学生文章中的不足下评语,学生再根据评语修改作文,。这样一方面学生吸取教师的修改意见,另一方面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达到心灵的沟通,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 来源:网友提供 新课程改革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增强。
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实用为主”,强调终极关怀。首要任务是改变知识传授过重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了解一定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并且在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它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人本身的发展 ,注重张扬个性,体现人文关怀。这既是对祖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主体意识缺失的一种深沉思考和内省,又是对现实世界科学精神的呼唤。
作为语文教师,我顺应时代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逐渐转变了观念,树立了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努力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艺术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角色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一年来,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变革教学设计的内容,坚持“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
一般来说,教师备课,向来是非常详细的,且不说内容的环环相扣,即使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回答,所用的教学时间均在教案中有所体现,若是照着教案“教”下去,那应该是一堂较完美的课。
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只有“教”的行为没有“学”的行为,那么学生的“学”就不是真正的“学”,学生的“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既有“教”的设计,也有“学”的设计,有“教” 的行为,也有“学”的行为,如果遇到实际教学时间、环节与设计的时间、环节不一致时,我常是忍痛割爱,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
如教学《未选择的路》,原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果多花了20分钟,原因是“学”的环节出彩。这节课本来设计的是“读”、“说”、“写”三大板块,板块之间彼此依存、交叉、交替、连缀,内容精细严密。“读”时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如重音、节奏和停顿的反复推敲确定,“说”中学生争说情感体验,并逐渐形成两大对立倾向,双方各执一词。
在此情况下再完成“写”已不可能,我决定改变计划引导学生举行一次小型辩论赛,双方引经据典,气氛异常热烈。虽超出原定时间,且“写” 的环节尚未完成,但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且确有所得,何乐而不为? 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渐改变以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阶段,授之以渔,付之以行动,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包括六个步骤:①自选内容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②结合单元总体目标和导语提示自定目标,明确意向;③自渎课文,正音释词,编自然段序号;④自主作答,“我认为本文的内容是 ,主旨是 ”;⑤参照课后习题再读课文,力求找到答案;⑥归纳小结自主学习阶段的疑难问题,整理在预习本上。
此阶段总的原则是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写,还给学生心灵的自由,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独特体会。 2、合作探究阶段,设置任务,学会交流合作。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呢?我尝试过二人组合(同桌)、四人组合(前后两排)、随机组合(设置情景,临时调用,如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教会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记录员、组长、主持人等。
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在交流中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坚持面向所有学生,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大而言之,是素质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师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 过去有段时间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研活动或赛课中,为了课堂出彩,我常常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优秀的学生,如全班最善朗读的去朗读,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画画的去画画……实际上只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跑龙套”,支撑整堂课框架的只是为数很少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沉默不语,课堂上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总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刚进校时活蹦乱跳,畅所欲言的孩子在学校呆了两三年后居然连手都不敢举了。“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递减。”有此教训,我尽量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设计教案时,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有选择地完成,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
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慎重地评价差生,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欲望和可能,使学生感到我也要参加,我也能完成,增强了自信心,从而也留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各尽其材,各得其所。
其实,深入每个学生,你会发现,他们中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通常,当老师的注意力辐射于后进生之外时,他们就会游离于教学之外,诸如讲小话、玩纸团、做鬼脸、弹皮筋、大声读书、怪调回答……但他们常常被尊重被包容时,他们的潜能就会苏醒过来,有时会令你大吃一惊。如我教学《第一次真好》时,先是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角色体验,再全班畅所欲言“第一次”,我有意请平时表现很糟糕的同学讲述他们的第一次,结果发现他们的“第一次”更丰富,更刺激,更能令人回味无穷。
由此,我领悟到语文教育的确应该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我期待着我的课堂能成为全体学生的情感乐园,是激发全体学生想像的肥沃土壤,是学生心中的伊甸园。 四、坚持学以致用,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新课标在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强调语文学习要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应用,服务于个性发展。大体来说,作为体现新课标理念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前已谈及,此不赘述。 至于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辅阵地――综合实践活动是联系课内外的纽带,是语文服务于生活的体现,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捷径。
所以,我尽量利用各种机会,尽可能地开发课程资源,想尽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从而使学生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近一年来,我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书刊、电影、电视、网络、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广告牌等收集资料。
开展过以下活动:口语交际(“向你推荐我”、“成长的烦恼 ”)、演讲会(每日一讲,课前3分钟)、辩论会(不定期)、故事会(“约会名人”)、读书会(设会长、副会长各一人,各司其职)、诗歌朗诵会、小报比赛(“黄河颂”)、竞猜热线(“戏曲大舞台”)、调查报告(街头错字)、焦点访谈(“黄河,母亲河”)、语文知识竞赛(“探索月球奥秘”)。
虽然以上活动并不是每次都精彩,每次都完美,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至少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活学活用语文,明白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是最大的收益。
五、坚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也即反思教学,对青年教师尤其重要。
反思的过程,往往真理的大门会怦然开启。在教学实践中,在吸取同仁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着重反思三个方面。 首先,反思本节课最有创意的细节。
就教师方面看,指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理解,新颖的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手段,能维持学生兴奋点的提示或暗号等。就学生方面看,指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体验、领悟,可资借鉴的学法,收集筛选材料的独特视角。
其次,反思本节课中最成功的细节,如新颖独到的导入方式,别具一格的情景设置,层次分明的提问,凸现思维的点拨,标新立异的板书,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