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论文

考研2022-08-06 20:05:47佚名

主持:本报记者李慧

本期嘉宾:

复旦学院副院长伍江

复旦学院建筑大学院士毛其智

上海学院城市与环境大学院长林坚

近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规划提出,未来,我国将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镇化格局愈发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等具体目标。《规划》出台有何背景、意义新型城镇化论文,面临什么问题?未来怎么让城镇愈发宜业宜居?就此,记者专访了三位专家。

1、从17.9%到53.7%:城镇化亟需提质

数据———

从1978年到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降低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53.7%,年均提升1.02个百分点;城市数目从193个降低到658个,建制镇数目从2173个降低到20113个。

记者:当前我国城镇化早已进入如何的发展时期,《规划》的颁布有着如何的背景,它的颁布又有着如何的重大意义?

伍江:我们仅仅用了三分之一个世纪就完成了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城镇化,这一速率和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另一方面,我们的城镇化进程亟需提质变革。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都在70%以上,我国仅为50%多,未来还将保持一个快速推动的趋势。

毛其智:《规划》提出了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整套战略措施,包括统筹规划,建立城镇化战略布局;产业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红色低碳,建设生态文明城镇;创新社会整治,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平;体制机制变革,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主体权力平等化等,彰显了把城镇化进程放大到整个中国版图里来考虑的战略思维,具有深远意义。

林坚:2010年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英镑,处在由中低收入向中高收入迈向的发展阶段。《规划》是中央出台施行的第一个城镇化规划,施行于我国跨越中等收入圈套的关键时期。2013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3.7%,户口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城镇化发展正处于“S”型曲线高速成长期,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甚至在城市内部也存在以农户工为代表的非户口人口与户口人口之间的二元结构,骤然而至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愈发明显。《规划》系统掌握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和功能,使新型城镇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强调以人为核心、体现高质量的城镇化。

2、从“摊大饼”到“城市病”:农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现况———

目前,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无法融入城市社会,2.34亿农户工及其随迁家属,无法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激化了农地粗放借助,但是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却不高,“城市病”问题日渐突出。2000-2011年,城镇建成区面积下降76.4%,低于同期城镇人口50.5%的下降速率。

记者: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大城市病”、城市“千城一面”等矛盾和问题,其根源在那里?

伍江:城镇化中出现这种问题的缘由在于我们的城镇化是不完全、不充分的城镇化,更多地表现为城市规模的扩张新型城镇化论文,“土地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的城镇化。即使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涌向非农业生产,但她们中相当一部份人没有真正转化为居民。城镇化的快速推动也给生态环境、土地资源带来很大压力,我们的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一种低水平、粗放型的下降模式中。

新型城镇化论文

林坚:传统城镇化形成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处在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多种进程叠加时期,“人”“地”“产”的匹配不协调、不平衡。当下城镇化进程出现的各类问题,在其他国家也曾出现过,工业革命后期的美国就出现过“城市病”。资本在城镇化进程中抢占了主导地位,参与城镇化的一部份人反倒没有充分分享到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毛其智:过去我们仍然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布局安排割裂开考虑,各类规划相对独立,农地有农地的规划、城建有城建的规划,互相独立。这就造成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而此次《规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空间布局结合上去,促使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借助规划等“多规合一”,这一努力值得赞赏。同时,《规划》敢于直面城镇化中的矛盾和困难,把几种主要矛盾和问题集合在一起整体考虑,较好地掌握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脉络。

3、从“智慧”到“人文”:加快城镇化健康发展

探求———

3月10日,工信部评比的第三批“绿色生态县城示范项目”正式公布,作为上海市首个低碳生态城示范项目,“长辛店生态城”获此佳绩。良乡生态城规划将生态理念融入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的全过程,建设红色生态宜居社区成为各方面共识。现在,良乡生态城的绿化率超过50%,生活垃圾100%分类,气体排放比常规社区起码降低50%。

记者:今后,我们应怎样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让城镇愈发宜业宜居?

毛其智:“以人为核心”是新型城镇化的灵魂,城镇化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面子工程”,推动城镇化的疗效应当彰显在让老百姓获得更幸福、更高质量的生活上。城镇化不能一边是高楼大楼,一边是棚户区。要破解我国“城市病”,就要重视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并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动红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城镇化之路。

林坚:“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应树立的目标和理念在于“城镇化让生活更美好”。基于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制度国情,新型城镇化就是在资源环境等条件约束下,最大程度满足人民衣食住行、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创造适应不同阶级群体需求的社会环境和公正发展机会。

伍江:要做到“以人为本”,首先,要加速推动户口制度变革,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享受到城市生活福利,构建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居民化推动机制;其次,要推动农地制度变革,创新城乡一体的农地管理制度;第三,城镇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应更多关注人本身的需求,从建筑设计到公用设施建设都要以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为核心;第四,城镇化不能以毁灭人类文明为代价,城镇化过程中要重视文化弘扬和文化保护,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性的美丽城镇,住文化记忆,在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中着重浇铸城镇之魂。

">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