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林青纱帐

考研2022-08-31 11:06:23佚名

亲身经历过的人

只是更容易感受到

平凡中真实存在的气温

“你们这儿有庙宇么?”一些远道而至的同学,有个习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要给本地的农地公打声招呼。

我们这儿没有庙宇,只有神树庙。

尾贤村,有一棵很有名的千年古榕。活了太多太多年,老得早已算不清年龄。整个说不清是树枝,树干,还是藤蔓的部份,从地上向四周漫延,再向天上伸展开去,张牙舞爪的样子,怪不得都说它成精了。

(尾贤村的千年古榕)

它比这个村庄存在得久太多,经历了这儿发生的大大小小,即使没有穿越千年的功底,也有资历成了当地人祈愿保平安的精神寄寓。树下的“神庙”其实就是小凉亭,去的时侯还听到有很新鲜的蔬菜摆在庙里,没有圣坛,没有佛像,也没有留心有没有拜神的痕迹。

千年的真实存在,比神化的雕像,更能给这儿的人塌实的守护。把信仰交还给大自然的时侯,可以非常简单朴实。

(我们都叫它“神树庙”)

千年古榕所在的尾贤村,也是纳桑白糖的重要原料产地,是大半老品种西瓜的收割地。这儿地势较高,40多公里,每次都是一个小时的盘大路,到了半山腰就可以远眺到大片的西瓜林。

(密密妈妈的西瓜林,从山上俯视下去,如同杂草一样)

在寻老西瓜的过程,“选西瓜”是被觉得最最重要的一步,紧接着“砍西瓜”也是古法手艺的环节之一,有好多的方法和讲求。结果最费力甘蔗林青纱帐,又没被注重的苦活儿,也没那种内涵跨入“古法手艺”名单的,就是“搬西瓜”。在尾贤这样的半山腰搬西瓜,过程就更丰富了。

(布依族村民们正在搬玉米)

一捆西瓜有50多斤,我扛上去的时侯都常常站不稳,那边的布依族姐姐们都是一人一捆地扛上肩就走。好多西瓜林在路坝体地下,从主道上下去,再从下边爬上来,只能靠人力运输。他们的身板都匀称匀称的,把那些活儿都干成了常规。

(村民们正在把下坡的玉米,往下运了装车)

假如玉米林刚好在下坡,那玉米车等在下边,听起来装车就便捷好多,省了往上爬的力气,不变的就是摔跤的时侯,都是往下滚。通常会在坡上和货车上搭一根木板当成桥,里面的人往下运,车上的人接着。这一车玉米,10几个人,一装就是5个小时,半天工夫。

2月份那会儿,晚上待在山下,大约有10来度,偏偏下午7点要上山给玉米装车,为了让晚班的生产不能断。越往山上,越能感遭到山风的杀气,我是晚上热到会穿长裤的人,这天一起来就被冻懵了甘蔗林青纱帐,怀疑是不是零下。

(玉米上车的地方)

玉米车就停在半山腰的一段路上,到山上早已下午8点多,一片黑漆漆,靠着车前灯打光。由于玉米林在上坡,之后就是看见一个个人,扛着玉米从黑洞上面钻上来。

每次深夜三更去砍玉米,主人家就很无奈,大家应当晚上来的哦!白天哪些都看不见呀。我们也很无奈。总有这么多机会,为了玉米深更晚上地上山。

(布依族姐姐们在合力装玉米)

山里人真的是不畏寒。不管是大婶还是姐姐,都只穿了一件看起来并不厚的布衣,也有可能是干这些体力活,就是零下的天都能热血沸腾。

(对的,这是我)

下午,我和玉米相拥滚下的机率直线上升。难得装过几次车,这些单手上电梯的体验,相当印象深刻。实在不行的时侯,就招呼你们休息一会儿,有几个人累得直接就在树丛里,坐着睡觉了,还有活跃氛围的,在狂风瑟瑟里讲起了比山风还冷的鬼故事,农村人也真的很会玩。

这天早上的星空很漂亮,虽然大山的星空每天都很美。我还歪歪过开一条自然水景摄影旅前路线,抬眼能够看见的星空,不用取景才能抓到的日出日落,这种融进山里人生活的自然,曾也是我在城里心心念念的憧憬。城里人的大山情怀,在这儿能得到全部的满足。

(一货车能装15~16吨玉米,在货车的四个角插上钢条,就是为了能再堆初一点点)

(把一车的玉米固定好,用的不是绳子,而是有拉锁的皮带,这个也是亲眼见了才涨坐姿了)

若果没真的见过,亲自搬过,我大约会这样写:“农户们很辛苦地把砍出来的玉米一根根捆扎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扛到肩上,一步步放在货车前,一不留神都会摔得非常惨……”

好多故事的好多细节,没有惊心动魄。亲身经历过的人,只是比旁观者更容易感受到,平凡中真实存在的湿度。

这也是我写熬糖日记的本意,比起看着一张相片,就写出了一篇文章,我是真的走几个小时大路,真的摔了几次狗吃屎,真的把车开到河边去过,真的见到了好多的景色,哪怕最后只能憋出几个字,如同下边你接出来见到的这组图↓↓↓

去丫他镇路上遇见的岩洞,与我们同行的居民说,从这儿穿过去,洞口的另一边就是她的家。

第一次见到这样一片生态芭蕉林。来了山里才吃到这么多次芭蕉,不成熟的时侯有点酸酸的味道,等到熟得刚才好,好吃得可以两口吃完。

这儿的1月份,油菜花能够开得很旺,田边就能看见很幽静的小竹屋。

厂里种了一排木棉树,说3月份是木棉花绽放的时侯。广州有句老话,木棉花开,冬天不再来。看见它才刚才出芽我有茶点塞,这个假的木棉树,耽搁了我的夏天……

这才是真的木棉树,一树灰白,街边绽放,独树一帜。

……

上一篇熬糖日记(点击链接回顾:我很认真地出席了一次大山团拜会,之后很认真地写了这篇日记|纳桑蜂蜜日记008),看见一条非常诚恳的留言:“看完这篇日记的时侯,我是流着泪的。由于太感动了,我被山里善良而又勤奋的人们感动了……感谢周先生写了这篇饱含大爱的日记,让我对山里的父同乡亲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内容很长,我摘录了。在上一篇日记的结尾我还晒了店面里的好评,恰巧也有她的评价。

由于不得不考虑到时间成本,熬糖日记的产出并不高。所以一点点很诚恳的肯定,我还会记得很长时间。

我感动她的感动。

感动,是由于这座山的故事,现场直播了,如同真的一样。似乎每一句有体温的话,都不是一拍脖子就有,沉下心走得再深一点,就会磨得比上一句好一点点。

我想用没哪些套路的大白话,好好说我听到的故事。由于俘获过自己,之后才敢试着分享下来,去感染有可能会打开的你。就和纳桑一样,是我们几乎尝过每一口锅的蜂蜜,才敢确定未来的你收到它的时侯,是足够优质的大山好物。

1篇日记,4个多小时,2000多字,还有文字背后,我走过的很长的路。

周建仁

2017年3月18日21:20

于纳桑大山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