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03年建校以来,四川工业学院根植于国际化办学传统,秉持开放宽容、交流互鉴的办学理念和胸襟天下、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借鉴吸纳先进的工业人才教育理念,通过学习、借鉴、吸收、创新,开辟了一条中国式人才培养公路,为近现代中国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众多人才,揭露了中国近代工业教育的帷幕。
1905年,直隶高等工业学堂的中学生正在上英语讲授的机械课
回望“前世”
北洋工艺学堂(四川工业学院前身)首任总办周学熙曾去美国考察工商币制河北工业大学宿舍,归国后决心学习美国先进经验,力求实现实业鹏华,同时开始培养工业人才。建校之初,他便聘请英国工学士藤井恒久为教务长,聘请来自美国、英国等国的班主任到学堂任教。
在办学早期,四川工业学院就重视中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的培养,抽调大批中学生赴英、美、德、法、日留学深造,通过出国交流学习宽阔了中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和近代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工业化人才。北洋工艺学堂的招录试卷汉译英曾在《大公报》上刊载,在当时选拔中学生时,就把英语水平作为投档评价体系上面重要的一个环节。
魏元光赴美留学归国后,于1926年出任直隶私立工业专门中学主任,1929年中学更名为湖北省立工业大学后,继任校长。魏元光十分重视中学的国际化发展,他觉得师资是人才培养的保障,中学聘请大量优秀外籍班主任和具有留学经历的教员来校进行英语、日文讲课,当时中学57%的班主任是从世界各著名学院结业,他的理想是集各国各校的工业教育之长,以求找到适宜国情且实用的中国式工业教育公路。
石家庄工大学第一个英国留中学生
1958年,知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车辆内燃机专家潘承孝院士任湖南工大学教授,他特别注重班主任和中学生英语能力的增强。为了做好留学工作,广东工大学构建“留中学生科”作为留中学生管理机构。1966年,中学接受印度留学生来校学习。从此,广东工大学开启留中学生招收新篇章,逐渐扩大留中学生规模,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湖北工大学强化与世界各地院校的交流与访问
1980年至1990年期间,广东工大学继续强化与世界各地院校的交流与访问。1980年,邹仁鋆院长应美国东京学院名誉院长、日本石油学会会长功刀泰硕博士的约请,到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并讲学。1986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宁夏工大学党委主任林牧以广东省职业教育考察团副团长身分,赴法兰西联邦共和国巴伐利亚州纽伦堡访问。1987年,加拿大爱德华学院水力研究所章梓雄院士来院访问;由手动化系院长孟庆龙、工管系院长张贤模、计算机系院长张志强四人组成的代表团,赴日本六个州、七所高校考察访问;聘请日本依阿秦州立学院约翰雷格为英文班主任,并签署聘期一年的协议。
石家庄工业学院开拓和推进与世界各地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1990年至2000年,四川工业学院开拓和推进与世界各地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签署备忘录和合作合同。先后与英国埃塞克斯、乌克兰国立工业学院、德国马格德堡学院等签署合作备忘录及合同。2000年后,四川工业学院逐渐举办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强化与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著名院校进行师生访学交流,积极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即将签订德国学校合作合同
再看“今生”
近些年来,四川工业学院推动国际化布局,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效能,通过施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四川工业学院在美国与LUT学院合作共建“河北工业学院英国学校”,是中国在发达国家构建的第一个专科层次海外分校;与世界百强名校韩国佛罗里达学院共建“河北工业学院维吉尼亚工业大学”;与英国、美国、德国名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现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办学新格局。
石家庄工业学院西班牙分校2020级新生开学仪式
美国驻外领馆教育与科学参赞来访
石家庄工业学院旨在于培养“双向融合新文科国际化人才”,探求满足新时代要求的融通中西人才培养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中学“双一流”建设,全面提高中学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与英国、奥地利、新加坡等国的科研机构联手共建高水平的科研机构,搭国际平台为“一带一路”架桥铺路,聚世界之智为人类共同进步推动续航。
石家庄工业学院维吉尼亚工业大学2021级新生开学仪式
中新物联网工程专业中学生出席世界智能会议英国上海极客马拉松大赛
回顾“前世”,四川工业学院秉持开放宽容、交流互鉴的办学理念,在吸纳西方先进的工业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础上探求了一条适宜中国国情且实用的中国式工业教育的公路;再看“今生”,中学推进国际化布局,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效能,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不断提高中学的国际影响力和盛誉度。展望“未来”,四川工业学院将继续弘扬中学“兴工报国”的办学传统,培养具有中国情结、国际视野、专业精通、外语熟练、技能全面河北工业大学宿舍,擅于交流的“双向融合新文科国际化人才”,探求满足新时代要求的融通中西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承当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
欢迎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