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效应”源于北欧的挪威。挪威人喜食沙丁鱼,但市场上的活沙丁鱼却非常少。这是因为一旦将沙丁鱼放入鱼槽,狭小的空间就会限制其运动,使鱼很难活下来。但若将一条鲶鱼放入鱼槽中游动,沙丁鱼便会觉察到危险,加速游动,如此一来,人们就可以将沙丁鱼活着运到市场上了。
“鲶鱼效应”后来被赋予了相应的心理学意义。也就是说,当人们安于现状,对潜在的威胁缺乏清醒认识时,就会慢慢丧失斗志,最后甚至一事无成。相反,如果在人群中安置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那么人们将充满斗志。
鲶鱼效应经常被用于企业员工的管理和激励。特别是在一些人员流动率较低的单位,人们容易缺乏工作动力,使组织失去生机,丧失竞争力。如何让组织重整旗鼓?方式之一就是让员工感受到潜在的危险和竞争的压力。一方面可以招聘强有力的竞争者。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竞争机制,让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
什么是鲶鱼效应?什么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个人和企业资源的需求原理,关系到个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
马太效应的现象?
○ 使用《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 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基督教《圣经》语云:“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由此衍生出“马太效应”的说法。“马太效应”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国际上关于地区之间发展趋势主要存在着二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又如,人才危机将是一个世界现象,人才占有上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显现:占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对人才越有吸引力;反过来,被认可的人才越稀缺。此外,在科学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又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鲶鱼效应:即通过引入竞争,刺激对方,来保持活力(远洋捕虾回来在船上的水箱里放几只吃虾的鲶鱼,虾会不断逃避鲶鱼的攻击保持活力而不会死掉)。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相关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