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一共两次出兵打过朝鲜,第一次是1627年,其目的有三个。第一,打破明朝的战略包围圈,扭转东北亚战局;第二,加强皇太极对后金政权的控制力。第三,获得部分食物资源。
虽说当时努尔哈赤兵峰正盛,一举把战火从辽东推到辽西,但是对于占领区,努尔哈赤并没有很好的恢复生产力,所以后金的主要生存方式依然是劫掠,一旦没得劫掠,后金在这种小冰期年份就会粮食短缺。而自从宁远大捷后,后金对大明侵略的步伐就很难继续下去了。同时,四大贝勒的其他三位势头不比自己弱多少,还有个叔伯哥济尔哈朗势力也是很强,虽说表面上服从皇太极的指挥,实际上也是有当大汗的想法。再就是虽然后金军队战斗力优于明朝,但是国力远不及大明。而且当时蒙古实力最强的察哈尔和后金处于敌对关系,喀尔喀也有好几个部落与后金为敌,这些蒙古部落严重威胁着后金的西线;朝鲜虽然战五渣,但是听明政府的话出来恶心后金一波,也是很讨厌。所以为了突破包围,化解危局,皇太极必须先找最好打的下手。
这次战争的结果就是,朝鲜与后金成为兄弟之国,向后金开市并缴纳岁币,后金从朝鲜掠夺大量粮食和物资,对其饥荒有所缓解,战后朝鲜不得不承诺不再接纳逃人,困扰后金的逃人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解决,但朝鲜并未因此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这就为后来的丙子胡乱埋下了伏笔。
1636年,皇太极获得大元传国玉玺,并且征服了整个科尔沁区和大半个喀尔喀区,基本上获得了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统治权,因此改元大清,继皇帝位。期间皇太极要求朝鲜劝进臣服,被拒绝,因此以讨逆为号,实际上是想彻底控制整个东北亚,并且切断明朝在关外的一切军事力量支援。
于是同年,皇太极大军压境,朝鲜在凶悍的清军面前仍然保持着往日的战五渣形象,很快就退到南汉山城,然后朝鲜国王对着西南方向的大明皇帝叩首谢罪,从此归顺了大清。
最后是清朝将五十万朝鲜人作为俘虏押回国充作奴隶,并掠走朝鲜大量物资,后来朝鲜政府向清朝支付赎金赎回了一些人。根据协议,朝鲜被迫与明朝断交,接受清朝的册封,成为清朝的藩属国。虽然朝鲜后来小动作还是很多,但是根本无济于事。
皇太极攻打朝鲜的主要原因是:为攻打明朝做准备,解决后顾之忧。朝鲜当时的作用很大,作为明朝的藩属国曾多次配合明朝发动对女真的进攻。
实际上努尔哈赤时代就有过多次出兵朝鲜的动议,一直未实施的原因主要是两条:一是担心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二是没有现实利益上的理由和考虑。努尔哈赤临死时,曾有嘱咐要把解决朝鲜问题放在第一位优先考虑。
当时朝鲜多次配合明朝攻打满清,最多的一次出动了一万多人。而且朝鲜长期允许明朝在朝鲜的领土上驻军,并给予物资、粮草、军事装备器具的有力支持。尤其是明朝大将毛文龙率部驻扎的皮岛,距离后汗国近在咫尺,让皇太极如芒在背。
双方积怨较深,天命十一年(1626年)从努尔哈赤死、皇太极登极,到当年十月,一个多月时间里,朝鲜作为邻国,都没有派人来吊唁,也没有前来祝贺新汗登位。反而接纳了大量从后金国出逃的辽东汉人,据史料记载,前后出逃人数达到数十万人。后金汗国与朝鲜交涉要求将这些人驱逐回来,朝鲜不但置之不理,反而将这些辽东汉人遣送给了明朝。皇太极对此感受到了轻蔑,而且利益上也遭到了重大损失。刚刚即位的皇太极承受损失的同时,还要承担来自满族内部的抱怨与压力。崇德元年5月,皇太极称帝,定国号“大清”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当时朝鲜国王派遣的使团在皇太极称帝大典上不跪拜,皇太极认为朝鲜国王“有意构怨”。
当时的朝鲜国实力弱小,内部腐败。皇太极主导的两次对朝鲜的征讨,成功的转移了满族的内部矛盾,而且通过掠夺朝鲜的物资缓解了经济上的窘迫。最终结果是把朝鲜从藩属于明朝,抗金一员,成功的转变成清朝藩属,攻明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