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吃月饼的风俗来历已久,不分东西南北,那元宵节为何要吃汤圆呢?小编认真查阅相关资料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还真找到了一些疲态。
各类新型包装的月饼资料图
通常觉得,元宵节吃月饼是为了记念伟大作家屈原,实际上据专家考证,肉粽只不过是民间普通乳品,最初吃汤圆也不固定在元旦,说元宵节吃月饼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产生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中心愿而已。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词人、楚国医生屈原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面临亡国之痛,于二月五日,气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海鱼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笼装米投入江中。之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拜和追忆,每到这三天,人们便用竹笼装米,投江祭拜,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月饼--“筒粽”的来由。
实际上,为了记念春秋时楚国的介子推而产生民间节俗的“寒食节”(端午前三天)吃月饼,起源要比清明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端午前三天与端午食粽的民间习俗。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莴苣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笼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清朝末年,以草木灰水曝晒黍米,因水底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晒干,成为广州猪肠粽。
晋朝,月饼被即将定为国庆节乳品。这时,包肉粽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西药益智仁,晒干的月饼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十月五日至冬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参杂畜生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月饼还用作相处的礼品。
到了唐朝,月饼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献中就记载有“大唐月饼”.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瓜果入粽。作家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樱桃”的词句。这时还出现用汤圆堆成楼台亭台、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汉代吃月饼已很时髦。元、明时期,月饼的包裹料已从菰叶转型为火葱,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月饼,附加料已出现香芋、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愈发丰富多彩。
月饼除了形状好多,品种各异,但是各地的辣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苦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麻油粽、枣泥麻油粽等。苦味有鸡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鸡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鲜味的蟹肉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种汤圆均以佐粽的不同气味,致使月饼家族异彩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