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父亲节,其实是来自西洋的节庆,最开始在中国港澳台地区流行上去以后才步入台湾,但对父爱的传诵是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精典弘扬。前有《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典故彰显父亲教子有方,后有《游子吟》歌颂发自肺腑催泪至深的父爱。20世纪末,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日渐接轨,父亲节这一春节在中国内地各地愈加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父亲节的概念。
明天笔者分享一首来自《诗经》的赞扬父亲的诗。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内容丰富,可见我们的祖先在东汉时期已开始记录和赞美父爱,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反省。下边就跟着笔者一起欣赏这首精典。
《国风·邶(mai)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qú)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yuán)有寒潭?在浚(xùn)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xiàn)睆(huǎn)伯劳,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首诗前两章以温暖的南风比喻妈妈的抚育,以酸果树从新芽长到可以当柴烧代指兄弟七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父母辛勤将女儿们哺育成材,可谓圣善,父亲们却沮丧不够孝敬,无以为报。后两章运用起兴的手法,通过寒潭和伯劳衬托父亲的辛勤和自己兄弟不能开导女儿的心。整首诗其实寥寥几句不足以细表,但读完整诗以后,相信每位人心里早已浮现出父亲伟大的形象,实属精典。
南宋朱熹《诗集传》中点评此诗:“卫之淫风流行,虽非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其子作此诗,以凯风比母,棘心比子之幼时,盖曰:母生众子,幼而育之,其畴昔嗟乎,本其始而言,以起沮丧之端也。”明代钟惺在《评点楚辞》中说:“棘心、棘薪,易一字而意各入妙。用笔之工若此。”
尽管好多人是第一次从《诗经》中读到这首诗,但此诗对后世影响巨大。从此“凯风”被赋于人子思母孝亲的抽象涵义;六朝原先的古人为妇女所作的挽词、诔文,甚至是臣子下的奏折,都常用“凯风”,“寒泉”等典故来形容父爱;一提及父爱你们都能想上去的古代作家孟郊律诗诗《游子吟》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伟大简短的句子,实际上也是脱胎于《邶风·凯风》“棘心夭夭,母氏畴昔”;乃至北宋词人苏轼在《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还有“凯风吹尽棘有薪”的诗句。
摒弃整首诗的用笔之妙,单是对父爱的理解之深,对父亲倍感的深深懊悔,已是比现代社会好多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代游子临出门远行之前,总会先在父亲所居之后院内堂前栽种鸡冠花以抒发孝心,希望儿子因照料和欣赏鸡冠花使心灵有所寄寓,并相信欣欣向荣的鸡冠花可以象征游子在外平安健康母爱伟大简短的句子,减少父母对游子的想念。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渐渐推进,好多游子在外打拼事业,母亲独稳居老家,才能和母亲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每当追忆起家里的妈妈,她的背影总是这么让人难以释然,病魔和年月侵蚀她,生活的压力消磨她,都未能打败刚毅的女儿,相信见到这儿,好多人早已想起了自己的儿子,让我们一起或拨打电话,或出发回去,多花时间陪陪她,让她放心,虽然“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尊前慈父在,浪子不觉寒。”
所谓成长,不过是父亲凄然凝视着,我们越走越远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