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解】
1、建德江:在湖南省,新安江流径临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浓雾的沙洲。
4、泊:停船靠岸。
5、天低树:天幕蜷曲,似乎和行道树相连。
6、旷:空旷远大。
7、近:亲近。
【韵译】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映照的小洲,皑皑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浩渺远处天空比行道树还低,江水澄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评析】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故乡鹿门山归隐,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攫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晚年张九龄为扬州长史,聘他为亲信。该诗作于730年(开元十八年)漫游吴越之时。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似乎漏出一个“愁”字,但立刻又将画笔转入景物描写起来了。可见它在选料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岩礁的意思;“泊”,这儿有停船宿夜的含义。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迷蒙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打算。更多宋词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栏目。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由于日暮,船须要停宿;也由于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缘由。“客”是作家自指。若按旧日写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撷取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稀少的一格。为何“日暮”会瞥见“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出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儿写一位妇女,每每到晚霞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愈加想念在外服役的儿子。以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原本行船停出来,应当静静地休息一夜,清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宦游之愁又倏然而生。
接下去作家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虽然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狭小孤寂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皑皑,旷野浩渺,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变得比近处的行道树还要低,“低”和“旷”是互相依存、相互辉映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底,和舟中的人是这么近,“近”和“清”也是互相依存、相互辉映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些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能够感受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如同作家怀着愁心,在这广阔而静谧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总算发觉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这么亲近。孤寂的愁心虽然寻得了抚慰,诗也就急遽而止了。
但是,言虽止,意未尽。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作家的心里造成哪些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抚慰,但终究驱赶不了团团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作家曾带着多年的打算、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悲苦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皑皑、江水悠悠、明月扁舟的景象,那闺怨的怅惘,家乡的想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崎岖……千愁万端,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人们看到的是清亮平淡的江水,以及水底的明月伴着船上的作家;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当感受到的,则是作家的愁心早已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辉映,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难道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些情境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韵味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讲解】
这是一首表达旅途情思的诗。前两句作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但是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作家的眼中,原野宽阔宽广,远方的天空似乎低压在行道树之上,使心情更觉焦躁,唯有隐没在清清江水底的明月虽然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开导。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唱已久的诗句,十分鲜明地突显出了作家孤独、愁闷的心情。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联通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迷蒙的小洲。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作家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作家客居他乡,平添了忧伤。这句写了作家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河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作家站在船尾,凭栏眺望,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澄澈,掩映在江中的月影,虽然愈发紧靠船上的作家。这特殊的景色,只有立足于船上能够感受到。在这非常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作家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颔联淡而有味,耐人吞咽。更多宋词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栏目。
孟浩然是古代山水画派的代表。听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出席文人诗社。他即席作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你们都非常钦佩,搁笔不继续作诗了。
【鉴赏】
这是一首抒发宦游之愁的七律,前两句交待了地点和时间,后两句描写所见之景。颔联意思挺好理解:三天漫长的航程该暂时停息一下了,把船轻轻地停泊在这水汽如烟的小岛边吧;晚霞西下,暮色渐起,游子不禁又平添了新的愁绪。宽阔的原野一望浩渺,远处的天空竟变得比近旁的行道树还低;江水澄澈,月影似乎离舟中的人更近了……
“移舟”是天色已晚不得不靠岸的无奈;“烟渚”是水汽迷蒙的实景,又是前途无望的象征;“客愁”既有远行在外的愁思之愁,更有怀才不遇没有归属的感伤;一个“新”字,道尽了飘泊无依的慨叹;日薄西山,这不正是作家自感华年不再、人生渺茫的缩影吗?“野旷”实际是作家用天地的宽广和自己的孤单产生对照,愈加突出了飘零寂寞的意味;“天低树”、“月近人”写出了夜宿江舟的奇特体会,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这首诗最大的特征就是用了这些“如临其境”的线描手法,捉住了顿时奇特的体会,虽然颔联映照在昏暗的水汽暮烟和清凄的月色之中,但颔联的意境却又好像不是一味的低落凄凉,一个“近”字让人隐隐倍感了大自然的亲切。无论仕途理想离自己有多远,无论亲朋故友在不在身边,无论前途是否畅达,有今夜的“近人之月”相陪,不是上天对自己的恩赐么?
“清淡”是孟诗的景,“悠远”是孟诗的意。“自然才是最好的归宿”,这也符合作家一贯的归隐思想,值得我们仔细去感受、去感受。
扩充:
人物生平
诗歌少年
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扬州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
圣历元年(698年),孟浩然与父亲一起读书学剑。
景龙二年(708年),孟浩然20岁,是年前后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诗标志着孟浩然奇特的诗风基本产生。
景云二年(711年),孟浩然23岁,与张子容同隐鹿门山。
漫游求仕
孟浩然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张子容应考举人,赋诗《送张子容举人举》,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黄河流域,广交同学,干谒士族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开元六年(717年),游洞庭湖。干谒张说。登长沙楼,作《望洞庭湖赠张宰相》诗以献。(另说此诗乃致张九龄之作,约作于开元二十一年至开元二十五年即733-737年)
开元十年(718年),四月,张说为扬州大总督府长史。八月调任。孟浩然居家,赋诗感叹清贫和失意,盼望有人向太上皇引见。
开元八年(720年),初春,孟浩然请缨,有赠张子容诗《晚春卧病寄张八》。五月九日,孟浩然与贾舁登焦山,诗酒唱和。
开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岁,韩思复任襄州节度使。卢馔为扬州令,孟浩然与之为忘形之交。因玄宗在洛,便往徐州求仕,滞洛两年,一无所获。
开元十五年(725年)韩思复卒,天子亲题其碑,孟浩然与卢馔立石灞陵。
开元十四年(726年)夏季间,孟浩然于海陵一带结交李白。
入京不仕
开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次前往长安进行武举考试。
开元十六年(728年),春季,在长安作《长安秋冬》诗,表达盼望及第的心情,当初孟浩然三十九岁,但是,武举不中。同年孟浩然与王维结识,王维为孟浩然画像,二人成为莫逆之交。举贡生不第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作诗,名动朝臣,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恰逢玄宗至,孟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怎奈诬我。”放归扬州。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归隐山水
孟浩然像
开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离开长安,辗转于武汉、洛阳,夏天游吴越,与曹三御史荡舟太湖。曹三御史拟荐孟浩然,孟浩然写诗婉言谢绝,次年游览于江南的名山古寺。
开元十九年(731年),孟浩然同年43岁,春,在越州有赠谢甫池诗,表示出对农事的关心。继续在江浙一带会友写诗。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第二次抵达长安求仕,不仕,当初孟浩然回扬州。
开元二十五年(735年),韩朝宗为襄州节度使,非常欣赏孟浩然,于是约请他出席饮宴,并向清廷推荐他,孟浩然因考虑到上京干谒张九龄遭拒,觉得作为节度使的韩朝宗也难以让他入仕便没有依照约定赴京。孟浩然因应崔国辅之约而东游越剡,在途经汉阳时再见李白于黄鹤楼,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以替其饯行。
成就
盛唐山水田园画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
盛唐时期产生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散文流派,又称田园画派,后人为了突出三人对田园画派的突出作用统称为:“王孟画派”。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淡忘自然。孟浩然的诗已甩掉了唐朝应制咏物的自私境界,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赢得时人的钦慕。孟浩然是古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作家,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宰相》写得气魄恢弘,情调万端。
王孟画派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散文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份为律诗长篇,多写山水田园和归隐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然而更多的是属于作家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朴拙,伫兴造思,富于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擅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深切的体味。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万端,而意境清迥,情韵流淌。
在孟浩然这儿,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绘,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划与自己的思想爱情及性情干练的诠释合而为一,因此使其山水诗中形象的描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诗中的形象提高为艺术形象的一种中级形态泛指‘意象’。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还没有哪位作家在山水诗中这么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干练的.个性印记。
清淡自然的诗风
孟浩然的散文主要抒发归隐恬静、羁旅情思,诗风则清淡自然,以律诗诗词见长。孟浩然是古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词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画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份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玩故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山水景物是西晋诗文最重要的题材,经历常年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高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除了是彼此映衬,并且经常是乳液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因为剔除了一切何必要、不谐调的成份,而变得愈发单纯明澈;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青睐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荡舟行。”(《经七里滩》)他的诗常常讲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风景和由此引起的情趣,如《耶溪荡舟》。
房日晰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手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爱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表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厚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调的淡,没有艳丽色调的描画。
丰富的山水诗词意境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有生机的纯朴居多。并且他也就能以宏丽的文采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清人潘德舆借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瞰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点。盛唐知名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散曲,在评析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作家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作家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进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征。这通过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赠张宰相》《宿长兴江寄广陵旧游》《宿临海江》这三首诗都写了江湖景观,但性格各异。第一首作于孟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志向才能有一试的机会而激动,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举人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词句。正是这些昂奋的情绪宿建德江古诗意思,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长沙城”这样气度恢弘的诗句。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后者以风鸣江急的激昂动乱之景写自己感伤的内心骚动,前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孤寂的游子情结,它们的神采朴拙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体会而把二者统一上去,构建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创造性的散文表现
出入古近的体格饶有潇洒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诗创造性的表现之一。孟浩然散文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常常在工笔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底。诸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和陶渊明的《饮酒》等诗风格相仿,但陶写的是古体,这首诗却是近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句,画龙点睛地描绘出一个环抱在青山绿树之中的村庄的典型环境。还有那一首妇孺能诵的七律《春晓》,也是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另外,孟浩然在诗体的运用上常常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读来别有滋味。诸如《舟中晓望》诗,韵脚声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两联不作骈偶,似古似律。胡应麟《诗薮》认为这种诗“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又如《夜归鹿门山歌》,这是一首歌行体的诗,但通篇只是把夜归的行程一路写出来,不事铺张。其篇制规模类似近体,并吸收了元曲语言简洁的特性,而突出歌行体的蝉联复句,读来颇具行云流水之妙。
奇特的散文美学观
在散文创作的艺术方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奇特的看法。他主张诗文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打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散文的旨意。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来闍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哦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禅学和道教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倡导散文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毋须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还主张写诗毋须受近体格律的禁锢,应该“一气激扬,妙极自然”。《孟浩然集》有诗267首,其中律诗诗词63首,七言诗词6首,律诗绝句130首,七言绝句4首,律诗排律37首,律诗律诗19首,七言律诗8首。从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风外宿建德江古诗意思,全是律诗,而律诗绝句又最多。可以说他是盛唐作家大量写作骈文的第一人。但这种诗大都不能算是严格合律的韵脚。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还荆州》《洞庭湖寄阎九》《都下送辛大之鄂》《与诸子登焦山》等诗,皆与律诗绝句的排比不合。但诗品家对它们的评价却相当高。严羽《沧浪诗话》就说:“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
律诗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审言哪里早已完全成熟了。杜审言也是武汉人,他不能不晓得。这么,他为何不顺着老杜的路子走呢?对此施补华《岘佣说诗》认为:“五言律有中二语不对者,有全不对者,须一气激扬,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求对仗,不能臻此化境。”这就是说,孟浩然律诗律不合律有其深层次的美学缘由。他追求自然美,是对唐朝过多追求方式美的矫治。他把古风与近体来了一次整合,他的近体多为古风化的近体。将汉赋的格律精神与古风的自然平和有机的结合上去,进而达到了一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禁锢,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体格律,有不被近体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为第一标准。
【宿临海江孟浩然颔联鉴赏】相关文章:
《宿临海江》孟浩然颔联鉴赏11-26
《宿临海江》孟浩然颔联赏析09-21
孟浩然《宿临海江》鉴赏11-22
孟浩然的诗《宿临海江》10-27
《宿临海江》孟浩然元曲鉴赏09-07
孟浩然《宿临海江》诗歌鉴赏12-01
孟浩然诗《宿临海江》说课稿09-23
孟浩然乡思诗《宿临海江》09-11
孟浩然《宿临海江》鉴赏3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