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通用18篇)
在日常生活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1
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使我深深认识到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常常遇到同学们普遍存在着认识上模糊、应用上糊涂,以至在时间的计算问题上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在上完这一课后,看到同学们的表现,觉得效果不是很理想,回想这一节课教学过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从教学重点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本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我抓住重点来进行教学,由学生得出结论,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从练习的设计上看,巧妙、开放。
一个练习,由浅入深,解决方法也多样,给学生创造的、发散的空间。而且从学生感兴趣的节目预告单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更是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在评价上,我能及时给与适当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激发了。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从备课的角度看,备学生备得不够充分。学生在理解24时计时法上还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很快辩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对于这方面,我要多加努力,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2
24时计时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这样几个方面重整教材。
一、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
学生对时钟的认识停留在能看钟面并读出那个时刻是几时几分,对普通计时法一说并没有形成概念。以此为起点,在导入时,我创设了通过看时针和分针同时指向12的钟面,让学生猜测我此时可能在干什么。有的猜老师可能在吃午饭,有的猜老师可能在睡觉,多种答案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同一个钟面可以表示一天中的两个时刻,怎样表示才能清楚不造成误会呢?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在12时前加上“晚上”、“中午”等这样的时间词就能准确地区分了。思考:加上时间词多麻烦呀!能不能不用时间词也能把时刻清楚地表示?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不加时间词表示时刻的方法。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提炼出手机上、电子表上、电脑小票、电视机、营业时间等地方曾出示的时间,顺理成章地引出即将学习的24时计时法。数学知识往往是以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贴近生活实际。教学中把新知识的生长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动机。
二、探究新知,系统构建24时计时法,突破难点
一天是从0时开始的,而学生往往因为生活经验的引导,让大家误以为天亮了就是一天开始了。因此我设计了“2009年新年钟声敲响的视频”,通过主持人的播报理解:0时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一天是从大家甜甜的睡梦中开始的。随着时针的脚步,在钟面上走过2圈后,0时——24时浮出水面,其中13时——24时的理解是难点也是重点。学生会习惯性的数数,对13时的来历却颇为费解。“你是怎么想的”开启了学生思考的大门。接着数下去固然是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渗透钟面上的时刻+12得出13时——24时的方法。在通过课件显示0时——24时每一个时刻的出现,学生便彻底明白了24时计时法的来历,此时重新揭示并理解课题。
本课最大的难点是两种计时法的转换。同一时刻可以用两种计时法转换,转换的方法是需要学生探讨的。在出示用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表示一天中的24个整时的比较表后,发问: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第一个表表示前半天的时刻(时针第一圈走的时刻),第二个表表示后半天的时刻(时针第二圈走的时刻);普通计时法要用时间词区分,24时计时法不用时间词;普通计时法用的数是1——12,重复了一次,24时计时法是用0——24,分别只用了一次;第一个表(前半天)只是一个有时间词一个没有时间词,数一样,第二个表(后半天)数不同但24时计时法都是用普通计时法的`数加上了12……诸如此类的发现,学生能找到很多。而所有的发现都是为了突破两种计时法的转换。在学生的主动探究、体验过程后,所有的发现都是那么有价值。此时师指着表格小结并板书转换方法:加减时间词,加减12。至于为什么要互换,学生们可能也会问到,因为国际通用的是24时计时法,而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是普通计时法,所以为了更好的理解不易出错、计时准确的24时计时法,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转换的学习很有必要。当某个场合出现了一个24时计时法的时刻时,脑袋中必然要快速地反应出那个时刻是白天或黑夜,以至于不会造成时间误差。
“你喜欢哪种计时法?为什么?”则是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选择,关注人文素养,两种计时法各有所长。
本节课还有几个方面是我极待加强的:首先是语言功底,一节课下来,我的语言废话太多,显得罗嗦。其实是知识点过渡不够自然,提问指向性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提醒自己这些短处,争取上出更好的课。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3
教学中学生对24时计时法也有所了解,但由于人们生活中口头中常用普通计时法,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习惯于普通计时法。正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去进行教学。因此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不够,没有找准教学的起点,偏离了教学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
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讨论、合作、交流。
让学生读后电视节目预报表中,不要急于引导学生探索下一个内容,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的空间交流讨论,自己想,同桌说,小组问,全班评,一步一个脚印,使学生建立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强化24时计时法的表象。在了解24时计时法的基础上,通过读天文馆的放映时间表,再次用两种计时法交流讨论同一时刻,借助表盘,直观地区别两种计时法,明确同一个表盘,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这一根本不同,更为主要的让学生独立利用表盘,在小组间再次讨论交流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
2、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增强教学实际,使学生在生活实例中理解。
有些数学知识需要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在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本节课就需要这样的教学,有了前面理解的基础,通过书中或举例中的生活素材进行应用强化,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为“实践过的记忆最深的”。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课本上不会,说不清,可是到了生活中却能应用自如,这就是生活经验的作用,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把同一时刻放到生活实例中用“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联系和区别,学生易于比较,便于理解,是突破重难点的好方法。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4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24时计时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是我们作为教师的首先要明确这个课题的重要性,从而知道在整个“时间”的教学中把“24时计时法”放在教材的最后,足以证明它的重要和难度。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使同学们真正认识到社会上的很多行业,如邮电、交通、广播等许多部门都用的是“24时计时法”的时间。而且今后会普遍运用以达社会化。所以,我们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中,必须逐步解决以下几个相关联的问题:
一、通过直观教学务必使同学们理清“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根本联系和区别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两种计时的方法在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是归结起来就是同一个钟面的两种读法(两种用法)。无论哪一种用法,可都离不开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12时计时法(也叫普通计时法)是社会上传统的用时方法,它和24时计时法相比较,无非是重复读一次那12个数字,结果就出现了两个1时,两个2时,两个3时,……两个12时。例如:钟面上的1时,当天的午夜有一个1时,它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到了中午仍有个1时等。而24时计时法,虽然用的也是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但和12时计时法的读时方法不同。也就是说钟面上的12个数字不重复读,而是出现连续的读用方法。例如:从午夜的1时一直读到中午的12时后,下面的1时就直接读作13时,那么1时后面的2时就续读作14时……,读到午夜的12时时就读作24时,这就是24时计时法,它正好是一整天的24时。
通过黑板上的钟面,使同学们产生对家里的钟面的联想。通过老师的反复对照读法,使同学们也能很好区别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下面的'实际计算打下坚定的基础。有了概念,同时,也就有了有计算的基础,这就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第一阶段。务必引起老师的重视。
二、以“求列车运行时间”为代表,推出诸如此类的简易计算公式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讲清24时计时法的概念之后,就要进入实际的计算的教学。但是大部分的同学往往存在着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问题,在实际的计算中总是糊里糊涂的。例如:一列火车10:22从首都北京发车,19:29到达沈阳。求列车的运行时间。还有,一场演唱会从8:30开始到14:30结束,求演唱会演出的时间等。诸如此类的计算举不胜数,要是见一题就给讲一次怎样的计算,那就麻烦太大了。所以凡属这类的计算问题,都可以概括出一个简易的公式,让同学们像应用其它的公式一样,轻松地把数字代入公式中就即刻求出。那就是:结束时间-开始时间=运动时间。这个公式即通俗易懂又涵盖了很多问题的时间计算。对于同学们来说,在老师的启发下是很容易接受的,运用起来也颇为方便。关键是公式中的运动时间这个概念要让同学们理解好,它代表了很多事物的运动时间,接近的有飞机、轮船、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等,有些事物虽不接近行走,但也是运行的事物,有如:比赛、会议、义务劳动、演唱会等也都可看作运行的事物,只要有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就可以代入这个公式中求出运行时间。在掌握了这个公式以后,有关的运行时间的计算就彻底的解决了。如:19:29--10:22=9:07,这个9:07就是火车在北京和沈阳之间的运行时间。又如:14:30-8:30=6:00,这个6:00就是演唱会的“运行时间”,同学们运用这个公式解决实际的时间计算问题,就非常的灵活和得心应手了,这样一来,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就大大地提高了。同时也缩短了教学的过程和时间。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5
24时计时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计时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得比较多的还是普通计时法。如何使学生接受24时计时法并学会用它来计时,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本人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一开始,我通过龟兔赛跑的故事,使学生发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出现把时间搞错的情况,该如何避免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一种探究的欲望,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练习生活实际,加深知识的理解。
在引入24时计时法时,我采用让学生学生写出自己的作息时间的方法。这时候有的学生采用普通计时法,有的采用24时计时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发现同伴于自己不同的计时法,不禁充分尊重了学生,还给了学生一个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这样,学生不仅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还会对其产生极大地兴趣。在练习上,我也考虑到数学的生活化,如看电视节目,让学生说出另一种计时方法。
三、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1日=24时,感受一天时针要走两圈。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下,让学生思考“钟表外面的数表示什么?它和圈内的数有什么联系?”让学生独立分析,得出结果。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立足于新的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桥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6
下课后,我反复琢磨这个教学片断,其实两种计时法的转换很简单,但为什么学生会发现不了呢?
一、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实际。
现实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似乎不太重视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走进生活的实践活动。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是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学生都没有做过生意,自然就不会知道生意之道。如果在讲授这道题前,教师利用学生中的家长、亲戚、朋友或熟人中做生意的资源,分小组,联系好以后,开展一些数据的调查、收集,我想到那时,教师想让他们沉默,他们也都不会愿意。
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实践、小实验、小研究等应用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解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的理解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专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而这些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已经有所体现,因此我们有必要赋予学生一双“数学”慧眼,培养学生具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和关注自我的意识。
二、关注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方式。
为了让学生从统计图表的“原始信息”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组际交流,交流中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进行“选择”、“加工”信息,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通过生生、师生交流,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使学生原有的认识得到补充与修正,提升与发展。同时,教师要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了一定的生活的感受,到那时,自然就会打破“沉默”。
三、即时多元评价,打破学生的沉默。
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激励性和肯定的评价,教学是算不上成功的。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主动发展的动力之目的。强化学生好的.一面,用亲切的语言、思辩的语言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里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不应围着自己的“教”转,应多为学生的“学”服务。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在的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可持续地发展。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7
《24时计时法》这节课,是学生在学完时分秒后学习的,因为时间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是“时间”这部分知识的一个难点。“24时计时法”,是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生活而又有趣的教材。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普通的计时法比较熟练,而“24时计时法”是交通,运输等部门通用的时间。教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有趣的事物。因此,应紧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选取生动有趣、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为教学资源,通过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既拉近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又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8
普通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在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是归结起来就是同一个钟面的两种用法。无论哪一种用法,都离不开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一天24小时,时针要转两圈,普通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相比较,无非是重复读一次那12个数字,结果就出现了两个1时,两个2时,两个3时,……两个12时。也就是采用从1时到12时来计时,所以它也叫12计时法,而24时计时法,虽然用的也是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但和12时计时法的读时方法不同。也就是说钟面上的12个数字不重复读,从半夜的1时一直读到中午的12时后,下面的1时就直接读作13时,那么1时后面的2时就续读作14时……,读到半夜的12时时就读作24时,采用的是从0时到24时计时的。设计教案时,想当然地认为二十四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时刻伴随着我们,学生一定对此并不陌生,殊不知,学生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是普通计时法,对二十四时计时法虽说有一些印象,但也比较模糊。因此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不够,没有找准教学的起点,偏离了教学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
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读后电视节目预报表中,不要急于引导学生探索下一个内容,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的空间交流讨论,自己想,同桌说,小组问,全班评,一步一个脚印,使学生建立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强化24时计时法的表象。在了解24时计时法的基础上,通过读另一张电视节目预报表,再次用两种计时法交流讨论同一时刻,借助表盘,直观地区别两种计时法,明确同一个表盘,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这一根本不同,更为主要的让学生独立利用表盘,在小组间再次讨论交流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
2、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增强教学实际,使学生在生活实例中理解。有些数学知识需要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在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本节课就需要这样的教学,有了前面理解的基础,通过书中或举例中的生活素材进行应用强化,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为“实践过的者记忆最深的”。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课本上不会,说不清,可是到了生活中却能应用自如,这就是生活经验的作用,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把同一时刻放到生活实例中用“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联系和区别,学生易于比较,便于理解,是突破重难点的好方法。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9
24时计时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计时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的比较多的还是普通计时法。如何是学生接受24时计时法并学会用它来计时,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教学的开始,我通过龟兔赛跑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出现把时间搞错的情况,该如何避免呢?以此来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有一种探究的欲望,为整节课的学习打造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引入24时计时法时,采用学生写自己的作息时间的方法,因为,虽然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习惯运用普通计时法来计时,但是,学生通过种种媒介对24是计时法也不陌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发现同伴与自己不同的计时方法,不仅充分的尊重了学生,而且还给了学生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这样,不仅对新知不感到陌生,还会对其产生极大兴趣。在练习的设计上,考虑到了数学的生活化,以看电视节目为例,让学生说出对应的另一种计时方法,融数学知识与生活之中,使学生在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有用性的同时,也对数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教学中,借助学生理解1日=24时,感受到一天时针要转两圈,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下,让学生思考钟表外圈的数表示什么?他和内圈的数有什么联系?让学生独立分析,有困难的.话可以和小组的同学商量,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钟面外圈的数表示时针走第三圈时所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刻,这些数和内圈对应的数都相差12,使学生感知,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时需要加上12,为下面学习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做好铺垫。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立足于新的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桥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10
《24时计时法》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掌握了时分秒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引出问题“怎么会有19:00呢”引出新知。理解并掌握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本着上一节常态的课、一节因材施教的课、一节具有实效性的课的理念,我对教材提供的三个典型场景通过整合,根据本班学生特点进行施教,帮助学生发现一天里有两个12时和两个8时的基础上初步领会24时计时法的基本原理,然后通过讨论16:00是下午几时,18:30是下午几时几分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确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初步掌握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转换的方法,然后通过一些日常的生活中的计时法来表示时间的例子,帮助学生丰富认识加深理解。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在教学中调整了缩小教材练习内容、扩大了生活知识的外延范围,在每道题里都将对比、替换的知识隐射其中,学生能放松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敢于回答问题、提问题、及进行质疑,在步步引入、层层答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又提出疑问,整节课学生的思维较活跃,教与学的上课常态被师生互动相互学习所代替。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又带着问题准备上下一节课。由于这是和谐教学课堂初探,因此会有很多不足而又遗忘忽略的地方,如:板书不够及时不够合理,个别学生对12时前的时间转换还混淆等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修改中进步。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11
本节课开始通过让学生猜新闻联播,直接引入“时刻”这一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再通过晚上7时就是19时,让学生初步感知12记时法和24记时法所分别表示的时间概念。然后让学生查找电视报来加深二者之间的联系,不是教师指定时刻,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的时刻,因为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时刻体验的比较深刻,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由一个“先猜后说”的环节,变教师的生硬的教给知识,为学生有机的生成认知,更重要的是能有效的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进一步认识24时记时法,开发了丰富而鲜活的教学资源。再通过观察、辩论、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感知24时记时法,在交通、邮局、商店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并把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师生互动拨钟盘,直观形象让学生感知24时即是第二天的0时。帮助学生理解了分界点,也为认识钟面的分界点奠定基础。
最后,设计一些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相互转化的练习,巩固新知,练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养成合理分配时间的.好习惯,并通过最后一道春游计划题目,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作了良好的铺垫。
不足:
1、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尝试过程之后的小组讨论,没有给学生之间思维相互的碰撞的机会,学生的集体智慧没能得到激发。
2、课堂中应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此处欠缺。
总之,今后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从观念、教学策略到具体的方式、方法都应发生变化。不仅考虑怎么教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还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教学角色发生变化,由“教”转向“导”的方向。更强调教师去指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我由于以往的定势,有时也觉得无所适从,但我正在努力地去做。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相信我的学生主体意识会加强;知识面会拓宽;学习意志会得到锻炼,情感会得到丰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做到“高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再次,要善于挖掘教材,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在生活实践中领悟数学,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12
教材分析:
时间是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是不依赖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感知和认识时间只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在我们主观意识中的反应。在第一学段要使学生“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根据这一标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了本节课的课堂练习。
优点:
1、让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熟悉的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认识到今天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
2、分层次讨论习题,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先是12时计时法变24时计时法,再是24时计时法变12时计时法,然后是变式练习,综合练习,让孩子们体会到时间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这样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加深了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
3、学生展示环节中,教师点评到位,及时补充学生展示中的不足。同时,对学生的展示也有评价性的语言,起到很好的教学点拨的作用。
不足之处:
1、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由学生进行补充,这样更加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2、个别习题设置稍难,应注意对学困生降低习题的难度,以适应学困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困生的说算理方法还需引导到位。
3、注意错题经验的积累。帮相学生分析错题原因,对学生的学习规范进行培养和训练,要规范学生书写格式,审题习惯,书写习惯等等。
今后的建议:
1、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时间,所以在练习设计中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时间,建立相应的时间观念,感受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拨一拨,认一认,想一想,试一试中完成对新知的探究,让学生在做中学。
3、在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方式的运用。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要代替。
4、在教学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赏识评价、及时评价和总体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13
本节课要解决以下的问题:
1、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根本联系和区别。
2、推出简易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中觉得有以下的特点:
1、导入趣味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一开始就让学生猜一猜钟面上显示的9时老师可能在干什么,在矛盾中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重视理解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计时法的异同后,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并及时进行表扬:善于发现规律并加以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本领。)
3、数学生活化。在练习环节中,我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练习内容,进行2种不同计时法的转换练习。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14
24时计时法的认识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发现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规律,并能正确的转换。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都是普通计时法,之前学习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也都是普通计时法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产生混淆、并且学的`轻松,需要我好好思考的一个地方。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导入生活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在教学一开始,我通过导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播放的时刻是几时,从而由普通计时法引出24时计时法,自然的进入学习状态。再利用学生已知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问题,你什么时候睡觉?你还能用不同的计时方法来表示这个时刻吗?让学生初步感知24时计时法,为后面学习作铺垫。
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在探索中求知。
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的,不然很难凭空想出来。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我充分利用电脑钟面模型这一动态演示,让学生回顾一天,通过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段,引导学生自然的用两种不同计时方法表示同一时刻,教师在适时总结一下。再提出问题,说说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得出结论,这样可以更好的记住本节课的知识点。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转换的过程中,我没有说清楚普通计时法的表示要写清楚是上午还是下午,以至于有些学生在有24时计时法转换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候,没有在普通计时法的前面标清楚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刻,这点我在下次上课之前要好好的强调一下。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15
本节课要解决以下的问题:
1、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根本联系和区别。
2、推出简易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中觉得有以下的特点:
1、导入趣味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一开始就让学生猜一猜钟面上显示的9时老师可能在干什么,在矛盾中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重视理解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计时法的异同后,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并及时进行表扬:善于发现规律并加以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本领。)
3、数学生活化。在练习环节中,我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练习内容,进行2种不同计时法的转换练习。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16
(一)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课开始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猜猜我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抛出问题,问: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有的说是晚上7时,有的说的19时,然后让学生讨论晚上7时和19时的关系,引出24时计时法。这样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积极性。为学习接下去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设置启示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在学生初步接触24时计时法后,教师设置了一系列富有启示性的问题:如出示19时后问学生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计时法;为什么用这样的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等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把学生学习的权利真正的`交给了学生。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24时。
在学生了解了24时计时法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24时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一天吧。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这样边演示边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24时(一天)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时计时法。
(四)数学生活化,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在计算经过时间的环节中,我可以打破教材,放手让学生自己课前先去调查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战士自己的调查结果,然后计算自己喜欢的节目播放的时间,这样计算经过时间这一教学内容就在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了。同时还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17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用游戏导入新课,可使数学知识在游戏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课开始,设计了老师说时间,学生用动作表示时间的游戏,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时间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直观演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设计通过的直观演示,以及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及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通过例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比较简明、方便,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
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入手,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整节课以“一天”为主线,贯穿始终。出示主题图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过春节晚会倒计时,了解一天的`开始;探究一天有多少个小时。从生活中梳理出数学知识,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了不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前的“备”学生做得不太到位。
2、师生间的互动效果不够。
3、教学评价太少。
总之,本课的教学感触极深,我想,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在课改理念的正确引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使自己逐渐成长起来。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18
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采用,学生并不陌生。但是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学生较难体会到。在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
课一开始,我通过让学生观察钟面所显示时刻、猜猜老师此时在干什么?切入普通记时法,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平时口头所描述的时间实际就是普通记时法,什么是普通记时法呢?普通记时法就是时针走到几时,就说几时,然后在前面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表示时间的限制词来区别不同的时刻。这样,不仅深刻认识了普通记时法,并为24时记时法的学习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二、加强直观演示
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得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24时计时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出课本每一幅图是几时,小朋友在干什么?结合问题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在这一时间在做什么,动手拨一拨感受24时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经历、感受了24小时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正确认识24时计时法的教学目的。
三、关注学生的发展
平时教学中,面对学生,我很注意老师的'指导作用,学生会的坚决不讲,学生一知半解的,耐心指导,学生不理解的,创造条件引导他们探索解决,力争在学生心目中建立帮他们解疑答惑的好帮手形象。同时,运用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努力后获取成功。
总之,这节课达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的教育目的,不足之处:课堂练习时间不充足。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11-18
课文《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范文09-09
24时计时法09-29
数学三年级《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10-01
教案:24时计时法12-17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10-27
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下《24时计时法》的教学反思10-02
悬念导入法教学反思11-26
课题三:24时计时法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