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天生林艺,北宋神童蔡伯俙4岁考中进士,备受太子赵祯的宠信,但后者登基后为何不肯重用他?

执业药师2022-08-07 01:28:52admin2

蔡伯俙是北宋时期的一个神童,因为他记忆力特别好,所以很小的时候就在本地小有名气福清天生林艺。古代很早的时候就有童子科这种考试,有点曾经火极一时奥数赛的影子,童子科和成人科举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平民家的孩子可以通过童子科获得一官半职,你没看错就是孩子获得官位。

北宋的童子科和前朝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主要就是比前朝多了一项皇帝亲自廷试这个流程,蔡伯俙就是过五关斩六将到了廷试。当时的皇帝是宋真宗,蔡伯俙投其所好在廷试中所背诵的都是宋真宗自己写的诗,小伯俙这个马屁拍得宋真宗甚是欢喜,宋真宗一高兴赐给他个进士出身,并当太子伴读,同时还给了个秘书省正字官职。由此可见古时候小孩子表现突出,还真的可以混个一官半职。

蔡伯俙其实从骨子里就有和珅的头脑,再给太子赵祯伴读期间,蔡伯俙充分发挥自己投其所好阿谀奉承的优势,把赵祯服侍的晕晕乎乎。比如史料上记载皇宫的门槛很高,赵祯跨门槛时很费劲,蔡柏俙就有很有眼力劲趴在前面做赵祯的踏脚石。还有宋真宗出题考赵祯时,蔡伯俙就偷着替赵祯作答蒙骗宋真宗,蔡伯俙在赵祯面前一直是讨好的奴才相。

而一同和蔡伯希和太子伴读的晏殊,却和蔡伯俙恰恰相反,晏殊是个刚正不阿的直谏脾气,对蔡伯希的行为经常直接批评。年少时的赵祯可能对这方面的认知观还没有正确的认识,但成为皇帝之后,赵祯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却和乾隆不一样,他清醒的认识到蔡伯希这样的人不堪重用,所以就一直没有把他放到重要的岗位上。

看到这个问题,我只想感叹一句:仁宗赵祯是个明白人。

蔡伯俙没得到重用,不是他的“神童”之名不符实,此子不及四岁能得真宗青眼,记忆力是超群的,文才也是少有的。

他未能在幼年进士及第后,成年后继续大展长才,也不是他变成了方仲永,不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受到真宗赏识后,他被派往太子赵祯身边当伴读,伯俙天姿聪颖,又有了帝国最好的读书环境,才学只有愈发进益的。

由此看来,蔡伯俙自身的才华是货真价实的,那么,他没得到重用是没有伯乐吗?这肯定也不是,帝国最高领导人与按班人都对他知根知底,没道理埋没他。

蔡伯俙历事四朝,却始终只做了个司农卿的闲职,内中原因就是仁宗不肯用他这个爱阿谀奉承的小伙伴。

仁宗在潜邸时,蔡伯俙事事奉迎他,由着太子荒嬉,两人玩得很好。有时赵祯不想写作业,伯俙也替他操刀。因而赵祯幼时很喜欢他,两人关系很好。

当时,另一位神童晏殊也当太子伴读,这位小伙伴就很耿直,时时规劝太子,不陪赵祯嬉玩,又不帮他写作业。因此,小赵祯很是烦他,扬言当皇帝后要收拾他。

此时的蔡伯俙心里暗爽,想着自己这么得太子喜欢,日后定会飞黄腾达,因此越发奉承赵祯。

孰料小伙伴赵祯当了皇帝后,却重用了素日不喜欢的晏殊,把他蔡伯俙冷藏了。

蔡伯俙等了许久,看不到希望,忍不住跑去问小伙伴。

已成人君的赵祯见他问到面前了,只好直言相告:没错,咱俩小时候玩得好,但我那时不懂事,不晓得管我的是为我好,你呢……

聪明如蔡伯俙,明白了是自己的德行害了自己,没脸再和皇帝攀交情了,黯然回去,终老于司农卿位上。

聊到这里,想起了《鹿鼎记》中韦小宝的观人经验:那脾气臭不会来事的必有真本领。

宋仁宗成人后对蔡伯俙与晏殊的不同态度,正说明了他看人也跟韦小宝一样:阿谀奉承者不宜当大任。

蔡伯俙的落寞在于遇上了一个明君,这是他个人的不幸,然而却是赵宋之幸。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