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威,我来回答非常完美夏禹钟恩淇。
三皇五帝时期,一般认为是一个道德高尚的时期,因为那个时候的部落联盟首领都是禅让的,这也非常符合儒家的思想体系,所以千年来儒家一直在炒作尧舜,以至于对于一个帝王的最高评价就是“堪比尧舜”。但事实上,尧舜禹的时代,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不是禅让的,而是“不得不让”。儒家一直炒作的尧舜,实际上是“不得不让”的结果实际上,当时我国是处于部落联盟的时代,大大小小的部落选出一个部落联盟的老大来,那么谁能当这个老大呢?自然是实力强劲的部落首领了。要知道,如果是一个实力弱小的小部落,你根本就没有资格来当部落联盟的首领,就好比当今的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都是当今世界上实力最强的五个国家。
可以说,当时的尧和舜,分别是两个实力强大的部落首领,首先是尧当了部落联盟的老大,他就让舜来当自己的副手,也就是副首领,协助他统一管理当时的部落联盟。之后的舜当了部落联盟首领,对于很多不服从他的部落,尤其是实力比较强的部落就要进行打压,以维护他的地位。
禹的父亲鲧,实际上就是一个实力强大的部落首领,为了打压鲧,舜便要鲧去治水,找了一些理由,处死了鲧。而鲧的部落在鲧的儿子禹的带领下,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发展壮大,最后逼得舜不得不让出了部落联盟老大的位置给了禹。
何以证明当时的情况是“不得不让”的结果?何以证明当时是靠实力说话的时代?一个是逻辑推理,就是我在上文所推理的情况,另一个就是当时的神话故事。我们看一下后羿的情况,神话中,后羿射杀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了一个,神话中,后羿杀了很多怪物,如凿齿、窫窳、九婴、修蛇(巴蛇)、三足金乌、烛龙。实际上,无论是九个太阳也好还是他射杀的怪物也好,实际上恐怕都不是怪物或者太阳,而是以太阳为图腾或者以某种动物为图腾的部落。
后羿是尧舜时代的人物,真实情况恐怕是在尧当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有很多部落不听从尧,尧非常想收拾这些部落,但是作为部落联盟首领,很多事情他不好出手,于是就找到了后羿,后羿是一员猛将,他要后羿当他的打手,替他去收拾那些不听话的小弟。后羿为了自己的利益,欣然答应了尧,充当了尧的马仔。于是不少部落就这样被后羿给收拾了,当然后羿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最后这个马仔还是死在了部落联盟老大的手上。
到了禹之后,部落联盟老大由禅让变为世袭,实际上是当时的部落首领先成为了世袭的结果。当时的部落首领,已经由禅让变成了世袭,也就是各部落的首领实际上都是世袭的,为了维护这种世袭的制度,他们当然希望部落联盟老大的位置也是世袭的,这样他们世袭部落首领就更为名正言顺了。在这个背景下,禹死后,就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
在禹之前的部落联盟首领继承是这样的程序,部落联盟老大死后,大家都出来推举副首领当首领,而这个副首领是不能接受的,要躲到深山老林里面,然后大家都跑到深山老林把这个副首领请出来当老大,这个副首领再三推辞,最后实在没办法,就出来当了首领。
于是伯益在禹死后躲进了深山老林,声称“我何德何能能当这个首领,禹的儿子启是大贤人,应当由他继承老大的位置”。于是大家就真的推举启当了老大。伯益在深山老林里等了很久没一点动静,就出来了,发现情况完全不是以前的剧情,于是就反了。
当然,启是得到了绝大多数部落首领的支持(他们也是为了自己能够世袭首领),才打败了伯益,从此“禅让”变成了世袭。
综合以上来说,伯益的失败,以及启的成功,由世袭代替禅让,实际上是当时实力较量的结果,也是部落首领世袭制度的发展和确立的结果。
关于尧舜禹禅让制度已经深入人心,大禹治水获得舜的青睐,成为实际的王者,大禹之后,也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而是先传给伯益,伯益执政六年后,让位于启,称之为“伯益让国”,这些大都是来自《史记.夏本纪》、《史记.秦本纪》的有关记载,也是被后世所广泛了解的。(伯益像)
伯益何许人也?其部落如何兴起?伯益是黄帝的六世孙,是颛顼(黄帝之孙)的后代,伯益的后代主要有三大支系:一支的后人为秦国的王室,秦始皇嬴政是代表人物;一支是后来战国赵国的王室,代表人物是赵成子;一支是费国的王室,代表人物是费姓的祖先费昌。(凿井技术,相传为伯益发明)
伯益最突出的贡献是辅佐大禹(颛顼的孙子,也有人认为是颛顼的六世孙)治水,他立下了卓著的贡献,舜帝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伯益;伯益还是凿井技术的发明者,相传他接受大禹的命令做《山海经》(有四部是后人增补),正是因为伯益走遍了大川江河才有能力写下《山海经》这样的著作。
伯益所在的部落在治水过程中逐渐壮大起来,同时又是舜的女婿,这也是后来大禹将帝位传给他的原因。《墨子.尚贤》中记载:
“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大禹死后伯益成为了新的执政者。(《山海经》中的怪兽,相传山海经为伯益所做)
伯益让国是真的吗?以往研究夏商周之前的历史,主要依靠《史记》等史书记载。不过越来越多的出现的古书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书籍成书年代比《史记》要早,是《史记》依赖这些古书记载夏商及其之前的历史。
一、《竹书纪年》颠覆尧舜禹禅让制度?
《竹书纪年》、《尚书》等一批春秋战国的古文献颠覆了很多传统观念。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对照一些其他考古发掘的研究,以及现代碳-14年代测定和天文学推算等手段,我们可以推断出很多神话传说中一些古代帝王的年代:
黄帝元年公元前2394年(丁卯年);颛顼元年公元前2294年(丁未年);帝喾元年公元前2216年(乙丑年);帝挚元年公元前2153年(戊辰年);帝尧元年公元前2145年(丙子年);帝舜元年公元前2042年(己未年);夏禹元年公元前1989年(壬子年)。
《竹书纪年》中还记载了一件特殊的历史事实,是关于尧舜之间的事情:
1.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2.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3.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
4.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看到这样的内容,尧帝是被舜帝囚禁并且流放的,所谓的“禅让制”是后人所杜撰的。先秦时期的好多出土文献也佐证了这一点,所谓“尧舜禹”禅让完全是后人篡改了。我们在秦朝以后的历史中也看到很多“禅让”的皇帝,真正是禅让的少之又少。
二、伯益是让国还是被杀?
伯益之死有很多记载,第一种是伯益把国家大权让给了夏启,自己隐居;第二,伯益在执政六年后病死;第三,伯益执政六年后,被夏启率兵打败而被杀。
先秦时期的古文献大都记载的是伯益被夏启打败而丢失王位,而秦朝以后则是伯益让国或者伯益隐居。不过如此的统一性,看出一个问题,伯益之死在西汉开始被美化了,这大概是所谓儒家为了政治目的而篡改的。
我的倾向是:大禹治水过程中首先壮大的是大禹的部落,古典籍中记载大禹的权利非常大,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因为不配合大禹治水而被大禹处死,这是非常难得一见记载,并不是传说;伯益是舜帝的女婿,在治水过程中他的部落也得到壮大,但相比于大禹的部落那是小巫见大巫了,但是伯益有舜帝部落的支持。
个人分析认为,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壮大了自己的部族,继任帝位后其部落及其联盟更加壮大,大禹在死后选择了几人继承帝位,不过有不愿意担任的,也有病死的,伯益的部落壮大,并且有舜帝部落的支持继承了帝位。(夏启像)
大禹死后,在当时应该形成了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夏启为首的部落联盟和伯益为首的部落联盟。大禹的儿子夏启不满,在伯益即位六年两个人开打部落联盟战争,伯益战败被处死,夏启建立了夏朝。
夏启攻灭伯益一方还是有曲折的,伯益死后,有扈氏等部落不满夏启的行为,夏启发动了“甘之战”,消灭了有扈氏,禅让制(或者称为部落推选制)随即瓦解。
我更相信伯益是被夏启杀死的,而不是所谓的“禅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