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哥回答朝发射短程飞行物;无论什么导弹都有一个射程,这个射程也就是导弹飞行的时间。地空导弹按照射程有短程,中程和远程之分,按照射高又有低空、中空、高空之说。这个并没有统一的数值规定,属于各国习惯性的定义。通常各国习惯的把20公里以下的地空导弹称为近程,20~100公里的称为中程,100公里以上的称为远程。射高两万米以上的又称为中高空防空导弹,射高0.6~2万米的称为中低空防空导弹,0.6万米以下的就属于低空了。
导弹打飞机并不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跌宕起伏,刺激,时间很短,但飞行员要比电影里描述的还肝颤。现在的地空导弹的速度通常在3~4马赫,因此,作战时的时间很短暂。从雷达探测到飞机,并经过雷达应答器自动验明正身到开始发射导弹,导弹就开始了计时,这是因为地空导弹的飞行距离是有限的,飞到没燃料了无论是否击中飞机,导弹都会掉下来。正是因为这个特性,飞机被雷达锁定后才开始玩命的跑,而且是边跑边放干扰,欺骗导弹的攻击。能否被导弹击中要看导弹和飞机的距离和导弹的飞行速度以及飞机的摆脱能力了。
现在的防空导弹的速度都很高,如果飞机的速度和导弹的速度相等,而飞机离导弹有一定的距离,飞机跑导弹就追不让飞机了,这就是飞机高速度的好处,当然前提是别冲着导弹的方向飞。至于导弹能追着飞机跑多久,要看两者的距离,两者的速度了。以飞机两马赫的速度,导弹四马赫的速度来举例,马赫数并不是一个固定数值,和空气的温度、湿度有关,取一个固定数值,340米/秒,这是一马赫的速度,我们换算一下。
340米/秒也就是每分钟20.4公里,一个小时1224公里,这是一个马赫的速度。如果是导弹4马赫一分钟就能飞81.6公里,这是导弹的速度。如果飞机是2马赫,那么一分钟就能飞40,8公里,两者差了一半。为了好计算我们定导弹以4马赫的速度一分钟飞80公里,飞机以2马赫的速度一分钟飞40公里来设计,如果导弹的最大射程是80公里,也就是全程只要一分钟。如果飞机距离导弹40公里开始跑,导弹开始追,正好飞机两马赫跑了40公里,而导弹4马赫跑了80公里,两者正好接触,是否能打下来就凭运气了。
而如果飞机离导弹的距离底于40公里,危险就大了,如果飞机距离导弹高于40公里飞机就安全了。以上只是举一个例子,没有这么巧的事。而且飞机通常会释放干扰弹,并且作机动摆脱。但在导弹的射程内飞机还是挺危险的,被打下来的机率很高,毕竟导弹的机动过载远大于飞机的机动摆脱过载,导弹转弯半径更小。如果飞机能够耗到导弹没了燃料靠动能存量机动追击飞机,那么飞机就基本上脱险了。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看法,欢迎大家探讨评论,指正,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导弹是个大问题……被导弹咬上的飞行员大抵没有例外都是肾上腺素狂飙使出浑身解数规避的。不过导弹也不是那么万能,几十年来飞机和导弹都在不断进步,新的对抗手段不断涌现,老的对抗手段不断过时。
一般来说导弹攻击,通常需要经过锁定、中段和末制导三个阶段——当然,大部分红外导弹一般没有中段过程。在这三个阶段中,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对抗。
另外,无论什么对抗方法,首先都得有良好的态势感知能力,能够发现敌方导弹正在准备发射或者正在接近中,只有知道有导弹要来才能早发现早治疗……那个对抗嘛。问题是很多时候飞行员被打下来之前甚至不知道有导弹正准备发射或者飞向自己,或者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
锁定
指的是导弹发射阵地或载具的制导雷达或导弹引导头(一般红外导弹是直接本弹锁定)对目标构成稳定跟踪,那么对抗的方法也很明确——通过软硬对抗方法使对方不能稳定跟踪或被迫终止跟踪,从而无法构成发射条件。
软的手段包括:
隐身——隐身是治本之策,雷达根本找不着,自然也没法开火。隐身在导弹射击的全阶段都很有效果,因为低信号特征导致发射平台和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末制导雷达都得凑得很近才看得到目标;隐身战斗机和比较新型的直升机对红外特征进行处理以后红外引导头的锁定距离也大大下降了,而相对的让热焰弹的干扰效果则大幅提升。
视场遮蔽——低空攻击机和直升机的对抗肩扛红外导弹的常用办法,判断存在敌军防空火力时在敌方导弹发射前就预防性地扔一堆热焰弹,使导弹引导头难以在一片热信号中识别和锁定本机。
电子压制——和视场屏蔽类似,主要是针对雷达的,因为对大部分性能较好火控雷达来说简单的扔箔条很容易识破,不如直接进行有源电子干扰有效。对抗制导雷达的有源电子干扰一般通过降低敌方雷达信噪比的方式缩短敌雷达的锁定距离(阻塞式干扰),或者通过混淆敌方雷达算法使本机信号被雷达过滤掉或者形成虚假的位置、运动矢量信号(欺骗式干扰),使一定距离外的敌雷达看不到目标或只能形成断断续续的信号,而很难从持续跟踪本机(所谓烧穿干扰),无法引导导弹攻击。
地形遮蔽——俗称钻山沟,利用地形遮断敌方制导雷达信号,自然也就无法开火了。不过对飞行性能和技术、现场环境和态势感知体系支持要求都比较高。
硬手段,当然就是
硬杀伤——针对雷达制导地空导弹,本机或友机对着制导雷达直接扔一发反辐射导弹下去,你是关机呢还是不关机呢……当然这得要求敌方导弹阵地反应速度比较捉急才行。有时候丢反辐射导弹的目的并不在摧毁对方雷达或导弹阵地,能迫使对方关机转移也算是达到了压制效果,几发下去没人敢露头了飞机也就顺利完成任务了,所以像北约在南联盟那样发射几百发哈姆没炸到几个阿猫阿狗的是南联盟防空部队的能耐,但对北约而言也算不上什么失败。
中段
如果导弹已经发射,对于大部分雷达制导导弹和小部分红外制导导弹(比如R-27T系列和米卡红外型等)就会进入中段飞行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导弹需要根据惯性制导保持航线,并根据制导雷达提供的信息修正弹道,而导弹本身的引导头尚未捕获目标。因此这一阶段的对抗手段主要还是针对发射平台的:
地形规避仍然管用——其实末制导段以前钻山沟都很有用,问题是有没有合适的山沟。
然后硬杀伤也管用——如果你的反辐射导弹打得够快飞得也够快,就不用太担心半主动雷达制导体制的防空导弹;而空战中半主动雷达中程空空导弹之所以尴尬也是因为敌方对载机的攻击如果迫使载机进行规避的话很容易导致失去跟踪姿态,使导弹打飞。
电子干扰在这一阶段用处不是很大,因为无源干扰箔条很难在制导雷达形成跟踪以后再遮蔽本机,而有源干扰虽然能够压制技术比较老的无线电指令制导信号,但是对高指向性和动对动的数据链干扰效果不怎么好,需要相当的技术差距才能实现有效干扰。
机动规避在这个阶段用处也不太大,因为导弹还远……对于飞机而言,这个阶段是积攒速度和能量,准备在末制导阶段拼死一搏的时候。
当然如果你的飞机跑得够快,比如黑鸟或者航空不锈钢之类的,大可以把节流阀直接推到底,然后跟基地报告“身后已无电线杆/响尾蛇/麻雀或者别的什么玩意儿”。(当然,请确认导弹阵地不在前半球以及航路截距也就是你的航线和导弹阵地的距离不是太近)
末制导
好了大兄逮,秀操作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你的机动性终于派的上用场了。末制导指的是导弹已经接近到引导头已经可以自己捕获目标的距离了,总之就是比较近了……
这个阶段的对抗有三个主要途径:
干扰,也就是软对抗现代导弹引导头越来越智能,焦平面成像引导头越来越多,早期直接甩两个热焰弹甚至飞向太阳之类的,靠更大的热源就把导弹钩过去的老办法行不大通了,不过饱和式干扰还是有一定作用的:等导弹凑得足够近了,甩一大波热焰弹或者箔条把导引头的整个瞬时视场糊满,然后立即跟一个大过载机动,争取趁着干扰消散之前脱出导引头视场使导弹脱锁——时机拿捏得合适,老天爷也站你这边儿的时候,还是有那么些机会让导弹没法看穿干扰成功逃出生天的……
这办法一般是用在战斗机对付红外格斗导弹,或者装满了箔条弹的大型飞机对付远距离的雷达制导导弹的,要点在于干扰投放时机的把握——远了不行,远了干扰糊不满导弹视场,导弹看见一大团干扰边上有个大热源溜出去了还认不出是你么你当导弹是傻的啊……或者导弹穿过干扰以后随便搜索一下还是找得到你。近了也不行,要么距离近了导弹引导头精度足以从干扰云中把你认出来,要么你晃过了引导头没晃过近炸引信,导弹穿过干扰以后还是在你边上Duang了……
不过近年来先进战斗机开始装备拖曳式有源诱饵,这个东西就比较高科技了……相当于在飞机后面挂个尾巴,能够模拟飞机的雷达和红外信号,并且因为是拖曳式的所以会跟着飞机一起飞,所以欺骗性相当不错,不容易被导弹根据运动特征不同识别出来。一架飞机可以带那么一两个,类似彩京1945的保险了……
有源电子干扰在这个阶段作用不大,因为主动雷达制导导弹飞得很快很难有效把干扰能量对准,事实上对空中目标的电子压制一直很难,而且导弹一般还可以自动切换攻击干扰源模式(HOJ)。对半主动雷达导弹的话和中段的电子对抗手段一样,不过除非是把对方载机逼回去,否则中段都没能压制住的话末段了再挣扎好像也没啥用了……
靠飞行性能硬闪……机动规避,听着很刺激对不对!事实上也很刺激——首先你得确认导弹在不在动力射程,也就是导弹的发动机烧完了没。
一般来说大部分空空和防空导弹都是以固体火箭发动机为动力,所谓帅不过几秒——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很短,如果你离发射平台比较远的话,等导弹飞到你这儿的时候已经在靠惯性滑翔了。这个时候导弹的能量是有出没入的,而且升阻比一般很差,而飞机发动机可不会熄火——因此如果来袭导弹是一发一般平飞弹道的导弹(对付战斗机这种高机动目标一般不会打高抛弹道)而且还有一段距离的话,可以在确认导弹发动机关机(没烟了~)以后做大桶滚机动带着导弹跟着你上下翻飞,等它有气无力的靠近了再一个大过载机动晃掉它,甚至直接耗光导弹的能量以后等着它自己撑不住掉下去。
(什么?你说你开的是架运输机?那当我什么也没说……这里建议你翻一下导航图,找块平整的迫降场地呢亲亲~~)
当然,如果你运气不好凑得太近导弹到你眼皮底下的时候屁股还带火,或者碰上一发带双脉冲发动机(导弹发动机还能在接近你的时候再点一次火)的次世代先进空空飞弹……那你还是等最后关头——切记不要早了,早了先把自己能量折腾没了——甩干扰然后拉一个满过载自求多福吧,毕竟导弹的“最大过载”虽然有四五十G但是这也是有要求条件的……或者把手伸向你两腿之间那玩意儿,不是那儿,还往前点,那个红色或者黄黑相间的环儿!
这里提一下导弹的所谓不可逃逸区,一般所谓不可逃逸区是指“导弹发射后目标立即以大过载(一般6g)转弯并高速直线脱离时以导弹能量仍能命中的最大范围”,而实际情况比这个要更复杂一些(比如干扰,机动…),特别是对雷达制导的中程导弹而言。所以“不可逃逸区”并不是说这个区域打出去的导弹就是100%命中,哪怕你在导弹不可逃逸区内,条件合适方法得当还是有机会跑路成功的。当然,先进红外格斗导弹在不可逃逸区内的最终杀伤概率确实是相当高的……
硬杀伤和锁定阶段和中段直接硬杀伤发射平台不一样,这一阶段的硬杀伤是直接杀导弹了……海军可以靠近防炮杀,飞机可装不下那么大一坨,所以现在能考虑的一般也就是用激光闪瞎甚至烧掉红外格斗导弹的引导头了,毕竟先进红外格斗导弹是当前战斗机最危险的对手,一旦被盯上很难甩掉。当然,如果功率够大的话雷达导弹也不是不能一烧,不过这时候就真得烧弹体了……
目前机载红外对抗系统在直升机和运输机客机上已经有一些实际装备(因为它们主要对付引导头不太灵光的肩扛导弹),战斗机机载红外对抗系统截止2019年还只有很少的试验性装备,主要的技术难度除了激光功率和供电以外还在于来袭导弹的识别跟踪和能在剧烈相对机动中精确对准的伺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