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学院基础医大学护理大学的前身是具有六六年办学历史的原国家级重点大专上海卫生校区。2006年4月,校区由成都省人民政府批准整建制划归上海学院,改名为上海学院医护大学,2007年招收护理学专业大专中学生;2009年7月,校区变革归并调整后,创立新医护大学;2015年11月改名为医大学(护理大学);2018年招收口腔技术专业大专生;2020年6月改名为基础医大学护理大学。大学现有护理学、口腔医学技术2个专科专业,2021年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获准基础医学学术硕士和护理学专业硕士两个硕士点。
大学现有教员工110人,其大专任班主任98人,中级职称占42%,硕博士比列为79%,“双师”型师资占54%。具有博士学位者41人,具有欧日本家海外留学经历者20余人,国外外著名院士、特聘研究员等10余人。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2名、四川省特聘专家1名、四川省政协委员1名。山东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湖南省高等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1名博士被评为中学“十佳优秀班主任”,4人获得“成都学院番茄计划青年教学名师”称号,1名院长被评为中学“首届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近些年来,大学获得各级教改项目70余项。其中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9项,市级教改项目5项。立项省市级精品课2门,校级MOOCS2门、翻转课堂8门、“课程思政1212工程”8门、一流课程9门。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项8项。班主任在各级教学大赛中得奖10余项,其中国家级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银奖2项。
大学依托城市型综合学院的学科专业优势,强化高水平科学研究,推动成果创新转化。现已构建“川藏特色药用动物资源开发借助”四川省院校工程中心、四川省老年健康科普基地、市级护理学重点学科、成都市“人体科学与医学”科普基地等省市级科研科普平台,“四川省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四川省中医药大健康产品创新开发”等科研创新团队。近些年来全院班主任承当各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捐助20余项,教育部及省科技厅项目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成都大学医护学院,出版学术专著(含教材)60余部,授权国家专利131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银奖2项,三等奖3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二、三等奖各1项;湖南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
大学秉持“人道关爱,生命第一;人文关爱,科学第一”的院训,在“医学+”发展趋势的推动下,拓展与相关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医学基础理论坚实、专业技能扎实、具有人文素质的高素养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近些年中学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高质量就业率50%以上。全省执业护士考试通过率平均达98.67%,10余名中学生成功通过国际护士认证考试,结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等优点获得成都学院华西诊所等著名三甲诊所的认可。100多名研究生分布成都学院、中山学院、中南学院、南开学院、清迈学院、澳大利亚莫纳什学院、英国格拉斯哥学院、悉尼学院等院校。大学校友荣膺“兰丁格尔奖状”、“中国学院生年度人物”提名、全国扶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四川省春节劳动奖状、四川省“青年五四奖状”等荣誉称号。
近些年来,大学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学生科创和志愿服务取得明显成绩。中学生主持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立项近2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近50项。中学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挑战杯”全国学院生系列科技学术大赛、“全国学院生生命科学大赛银奖”等国家级、省级大赛奖项百余项。“健康教育与推动志愿服务队”获国家级“结核病预防知识传播优秀团队”称号;“情暖晚霞·送医到家—成都学院医疗火车志愿服务项目”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比赛成都省赛金奖,中学生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项目多次获得省市级嘉奖。
大学坚持开放式办学,通过主持出席国际学术前沿研究项目、搭建高水平科学研究交流平台、参与国际留中学生培养等方法成都大学医护学院,提高大学国际化水平。主办“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护理解剖学学术峰会”,与哈佛学院举办合作研究并获得浙江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与日本泰国学院构建“护理专业1+2+1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数十次约请中国工程院教授、耶鲁学院院长,国家杰青等国外外著名专家到大学举办学术交流活动。
展望未来,大学将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迎合“新医科”改革发展趋势,培养高度社会责任感、优良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高素养医学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