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周末,位于复旦大学文科楼的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以下简称“国事学院”)的灯火依然亮到深夜。 在那些亮着灯的窗户后面是这个团队:
他们来自政治学、公共管理、国际关系三大学科,携手同行在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之路上。
从理论到实践,围绕中国政治学的标志性概念、关键命题和原理逻辑开展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从课堂走向世界,他们期望培养全球治理和国际组织方面的人才,让复旦学子走出课堂,把中国的命题传递给世界。
2022年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团队荣获“中扬式”优秀团队称号。 表彰大会上,团队负责人苏长河说:“构建独立的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是一代又一代复旦政治学家的奋斗目标。” 这个共同的目标就像一团永远不会熄灭的火。 手拉手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带领他们前进。
“我们有相同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提出,要着力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风的要求、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在这种要求下,国务大学在2018年前后成立了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团队。“我们要有这个学科的担当和担当,这是一种使命感。” 苏长河说道。
“如何从理论上确立中国的话语权,如何让中国的政治理论讲中国话”,是团队成员期待解答的问题,也成为将他们聚集在这里的共同目标。 “我们对关键问题的认识有高度的共识,有了共识,大家就可以很快把事情做好。虽然我们学科不同,但无论从公共管理、政治学还是国事外交的角度,大家最终目标是一样的。” 苏长河用“集体主义”来概括团队精神的核心。
▲
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如果团队是一棵树,“共同的理想目标”让它生根发芽,“个性化的研究”让它不断抽出新枝,长出新芽。 从民主理论到外交理论,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逻辑到国际发展知识,团队成员以不同学科为切入点,在逐步积累的过程中,共同构建了一个独立的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
近五年来,创新团队主要围绕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关键命题、原理逻辑进行分解分工,发表论文40余篇。 陈明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府原则的中国逻辑》有力地阐述了代议制政府理论的逻辑原则; 李瑞昌的《行政逻辑:当代中国政府治理的原则》从八个维度进行当代中国政府行政现代化。 综合讨论; 陈周旺、唐亚林围绕人民民主全过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我们团队的学者和老师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在各自的领域和研究方向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从事政党研究的团队成员郭定平说。 在本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团队成员成果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不是事物而是原因
推开苏长河办公室的门,仿佛进入了一个书堆成的房间。 三边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满了古今中外的各类书籍。 “读书的关键是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我们需要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理解其中的规律,才能做出创新的知识。” 苏长河 引用恩格斯的话:“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不能片刻没有理论思考。”
对于很多队员来说,文科楼几乎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他们经常利用周末的时间开会讨论,在三面书围的办公室里,背对着逐渐下沉的天空写字。 “有的老师会推掉其他工作,不计报酬地做这个项目。我们都把这当成一种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东西。” 苏长河说道。
▲
创新团队成果《政治逻辑: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学原理》(刘建军主编)将于2022年9月出版
这种“把一件事变成事业”的决心,不仅体现在团队的理论创新上,也体现在日常教学中。 陈周旺在团队中负责政治理论研究。 他认为,教学是理论创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中国的政治理论体系应该从科学研究中建构出来,另一方面,这个体系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检验这是否通过教学,理论体系才能真正转化为实践知识。”
“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是长期萦绕在各大政课教师脑海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团队成员在开展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研究的同时,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材,充分发挥自主知识体系的育人功能,培养具有“政治自信”的学生”。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生和教学上,这是我们能做到的。” 陈州旺说道。 2022年,团队开始与复旦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新时代中国政治、公共管理、国际关系》三个系列教材。 先后出版教材约18部。
将独立的政治学知识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相结合,中国政治学教学法研究带动教学课程改革,团队成员将创新成果引入课堂,鼓励复旦学子用世界作为更广阔的实践舞台。
面向世界的“第二课堂”
2007年,全球首个由中国大学生自主创办的全球治理领域国际创新大赛——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YICGG)在复旦大学成立。 这是一场面向全球青年的竞赛,围绕一年一度的竞赛主题,征集和评判全球治理领域的创新提案。 它也是激发全球青年讨论全球性问题、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 截至目前,共有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2250名选手参赛,收到全球治理提案744份。
创新团队多名成员在大赛专家委员会承担重要工作。 他们顺应时代课题,自觉将中国治理理念和智慧融入赛事议程。 在他们的带领下,同学们探讨了哈萨克斯坦未来的能源问题,探索了上海崇明乡村的魅力,思考了印度尼西亚“如何在海边生活”。
“本次比赛让同学们能够将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第二课堂的实践中。” 赵晓晖是伴随着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长大的。 她从一名参赛志愿者一步步成长为项目项目。 团队负责人和学生团队负责人在学校工作后成为项目指导老师。 说起YICGG,她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在历届中国选手中,有21%直接参与全球治理事业,超过50%的选手通过各种方式继续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公共事务。 中国青年的身影闪耀在全球治理的各个领域。
▲
2017年首届澜湄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
在青海成功举办
依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YICMG,简称澜湄青年企业家大赛)于2015年8月启动,首届大赛举办了三个创新创业训练营先后在中国广西、上海、青海。 “我们通过‘水’(澜沧江发源于中国,在中南半岛国家称为湄公河)连接六国青年,青年聚集于此,共同探讨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的共同发展问题,”苏长河说,“搭建这个平台,既可以报效国家,也可以用成果回馈社会。”
青年创新设计大赛在国内外获得了高度认可。 YICGG影响力不断扩大,参展国家逐年增多; 澜湄青年创业大赛入选“澜湄合作第二批项目清单”,被中宣部选为“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 未来,他们将继续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智慧与力量,继续向国际青年共同体乃至青年学术国际组织迈进。
一代又一代复旦政治家投身于教学的星空,走在理论的道路上,用实践和知识在学生心中播下种子,期待他们走出课堂,面向世界,茁壮成长将来的学生。 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