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骗子哄傻子,符合国人无辨别跟风从众心里,只要砖家说这玩意能治百病,都能卖疯了,但你还不能说这玩意不好,没什么呢鸿茅药酒再声明?因为会被抓捕,真正又狠又黑!
鸿茅药酒的主要功效介绍如下:此酒年轻人喝了专治年轻人女性不孕不育、性冷淡,经痛、盆腔炎;男性专治阳痿、早泄、举而不坚、坚而不久、各种性病(杨梅疮、疥疮、淋病),中年人喝了专治各种皮肤病、跌打损伤、腰肌劳损、痤疮、痔疮、痛风、酒精中毒、过敏、肝病、胃病、肾病、伤风感冒、气管炎、肺病、前列腺增生等等,老年人喝了专治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老年痴呆症、夜尿增多、腰酸背痛、腿脚不灵、孤独症等等无所不能,鸿毛药酒此乃神药,是华夏文明的骄傲,是济世悬壶的良药,是良心药、放心药,是……我实在编不下去了。
鸿茅药酒是否会重蹈三株口服液的命运?
说起鸿茅药酒,本人还不蛮有发言权!
一:鸿茅药酒不知所谓鸿茅药酒,香丹清、三株口服液等等都是通过高频次的广告,来占据市场,不停地填充消费者的意识空间,仿佛不喝鸿茅药酒简直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曾几何时,鸿茅药酒好多中年人在酒席上也喝,问题是这确确实实是大红字印刷的“”药品啊,真的佩服鸿毛的宣传,能把药品让人们当做酒来喝,确实令人震惊!红色意味着什么,是需要医生指导服用的啊......
高额的广告费本身对企业来说,就是非常严重的压力。加上每个药推分管几家药店的费用,包括高额提成、买赠活动支持、药店售货员销售提成,其实可以看出类似药品的实际成本和成本都消耗在哪里了。
费用总结:高频次高覆盖的广告费用、药厂利润、代理商利润、经销商利润、药店利润、医院利润、厂家各级经理费用,当地地推费用、药店营业员费用、买赠活动费用、各类礼品宣传费用、药店橱窗占用费用等等。
本来可以正常销售的药品,愣是给鸿茅药酒给螚成了保健品的感觉,真的不知道当初为何要花大笔资金通过药品验证,假设当初是准备当做药品来卖,但是营销又是按照保健品的模式在销售。鸿毛,你要干嘛?实在让人看不懂!
本人在医药公司兼职过药房采购,对于此类药品,忌讳恨深,但是市场在推动药房不得不采购此类药品,但我们知道,这类产品对病人的实际效果,由不得不卖,这也是药房行业自身的悲哀吧。
二:鸿毛药酒自身定位的混乱,必然导致经营的失败鸿茅药酒和上面提到的各药品保健品其实都是在走同一条路,在经营上没有长期战略目标,这是避讳不了的事实。这里说明一下,本人不是黑鸿毛,我一没有足够的能量来黑一家上市企业为股东的企业,完全就他的经营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已,如有得罪,还望海涵。药品本身成本,加上上述各种费用,鸿毛把自己架在火上烤。重重压力下的鸿毛骑虎难下,势必会沿着不经考证的营销道路继续前行。但是离国家倡导的工匠精神越来越远,大环境下的逆势营销,加上稍有风吹草动的波折,成了压垮骆驼的稻草之一,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消费者自身的反省,导致鸿毛销量的下滑说的再好,消费者也是慢慢反过味来。为何药品要拿来酒桌上喝,这桌岂不都是病人?本来保健品的说服力不够,才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申请了一个批号,可也让消费者陷入两难之地。当做保健品来服用吧,这是药品,当做药品来服用吧,又来保健品的那一套。消费者虽然不懂,但也不是傻子,事出反常必有妖还是蛮能拎得清的。加上沸沸扬扬的小个子事件,把哥们儿整的快精神崩溃了,这本身就是财雄势大集团才能干出的事儿,但恰恰捏到了消费者的脉门,感觉不舒服,那大一个集团,把这哥们儿搞成啥了?你们要是自媒体、传统媒体的监督,你们会怎样?鸿毛,记住了,该安抚安抚,为何要置气咧?毕竟事件的受害者不仅仅是小个子一个人,还有你们自身......
四:历史的轨迹偏也偏不到那里去,同思维同套路的产品,思路不清,营销混乱,得过且过的厂家能走到哪里去?鸿毛的结局,咱不干论断。但咱可以回顾历史,没眼界之图眼前利益的企业辉煌一时,很快销声匿迹的例子,不知凡几。历史不偏袒任何人,即使你现在风光无限,势必在适当的时候,给历史自身一个明明白白实实在在的交待。
我本人曾在三株公司工作,并一度升任较高职位(国际经营部部长助理),参加过三株全盛时期的多次内部会议,对三株模式自问有所了解。
三株当年的崛起,主要依靠人海战术 (最多时全国600多个县有分支 ,曾计划在所有222个地级市都成立分公司)、舆论轰炸(挨家挨户、一家也不放过的散发传单),和中下层员工不眠不休的卖力工作(不但没有双休日,一度要休星期天都会被批判),而其衰落的关键,则在于这些模式很快过时甚至被有关部门叫停,而三株却迟迟不愿、不敢或不能改变以相适应。
三株是一种号称“什么病都能治,没病也能喝”的广谱性保健品(尽管有参与研发者坦承“也就能缓解一下便秘”),因此理论上可以推销给每一个消费者,这是三株领导者吴氏父子的得意之笔,却也是命门所在:首先,三株是现在已不存在的“药健字”,亦药亦食品、非药非食品,这个擦边球迟早是打不下去的,下一步无论是走药、走食品,都很难既宣传“能治病”又宣传“谁都能吃”,事实上吴氏父子在三株全盛时就大力推动所谓“六大替代产品”如三株赋新康、宝腾康等的开发推广,但这些产品且不说效果如何,全都是只针对特定人群和健康问题的东西,当然没办法填补三株口服液盛极而衰留下的巨大窟窿。
不仅如此,曾是三株成功助推器的人海战术随着突破临界点也成了巨大包袱,分公司、终端的增长呈几何级数,而利润增长则呈代数基数,加上吴氏父子又用老国企一套管理,叠床架屋,脱产管理人员越来越多,这导致另一把双刃剑——“从来不贷款”的副作用也突然爆发(摊子铺太大,资金链突然断裂后无法弥补),所以几个突发事件就让三株一败涂地。当然,吴氏父子还有其它非市场、非销售的问题,这里不多说了。
三株口服液产品其实从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三株是三种菌,即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和所谓DL菌,这第三者菌实际上是带有副作用的屎链球菌,三株生产流程始终无法去掉这一成分,DL也成为三株中高层人人皆知的“定时炸弹”。但时至今日,保健品中的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元素依然未散,仍有多种热门保健品用着和当年三株几乎如出一辙的配方,但他们采用了不同的营销手法(比如脑某金的电视轰炸法),抵消了“药健字”号取消和禁止发小广告的掣肘,且一改吴氏父子“不贷款”为贷款、杠杆来者不拒,所以,“三株覆辙”只是个别产品、企业和经营者的失败,就具有极大争议的保健品产业而言,“命运”还是挺滋润的。
鸿茅如果能够继续这样“走钢丝”,在产品生命周期走完、“神话”被“新的鸿茅”替代前,还是可以继续滋润活着的。“走处方药道路”且不说很难走通,这个产品的始作俑者只要没发疯是不会这样做的——前面说三株时说得再明白不过,保健品成功的关键是广谱性,一旦变成处方药就变成“对症下药 ”,只适合特定的人和病症,这对于一个靠面和量维持利润的保健品及其厂家而言,几与自杀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