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浣熊咬伤中国球迷。狂犬疫苗,完全可以说就是中医发明的,明代时传到了外国。
曾多次介绍过狂犬病的三级暴露。即使是被真正的病犬咬伤,即使是三级暴露,不采取任何措施,也未必感染。
狂犬病虽然发病的致死率为100%,但实际上发病率却没这么高。一般,被病犬咬伤的发病率约为15~20%;被病狼咬伤则高得多,约50~60%;其余动物,比如蝙蝠等,约为12%,猫则为3%。古代人对待狂犬病,也不是以治疗为主,而是以预防为主。如《左传》记载,“襄公十七年十一月甲午国人逐瘈狗”,换句话说,从春秋时开始,人们就开始采取针对狂犬病的防范措施,主要是驱赶杀死病犬。
到了汉代,真正出现了治疗狂犬病的办法,是葛洪所创,方法是用病犬的脑髓涂在患者伤口处。实际上,这就是最早的狂犬疫苗。
中医讲“以毒攻毒”,狂犬的脑髓和唾液中,均有大量的狂犬病毒存在。在伤口出涂抹病犬脑髓,就相当于替患者接种了狂犬疫苗,只不过,这种方法还很原始,但效果却是很明显的。历代以来,我国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治疗狂犬病的,救了无数人的命。当然,这方法的前提与狂犬疫苗的使用前提一样,都是在发病以前有效,发病以后,就无法治疗了。
事实上,狂犬疫苗的出现,也正是参照这个方法,是明代时传到国外去的。外国人得知狂犬病或许有救之后,差点没激动死。而且,路易斯·巴斯德也正是从病犬的脑组织中提取了病毒才制成疫苗的,完全遵照葛洪的思路。
现代提取狂犬疫苗的方法,当然比葛洪的方法更科学些,不过晚了1500多年。
现在的狂犬病也是靠疫苗了预防的,至于治疗应该还是很难的。那么,我们的古人是如何认识狂犬病的呢?
其实关于狂犬病,我国早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中就已经有了记载,并且提出了“国人逐瘛狗”来预防狂犬病的方法。而到了东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家葛洪在其著作《肘后方》中,也提到了一种以毒攻毒的方法来预防狂犬病。那么,他是怎么以毒攻毒的呢?他是用狂犬的脑组织敷贴在咬伤的创口上,从而达到防治狂犬病的目的。虽然他的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且技术上也不一定成功,但是他的这种方法已经具备了免疫思想的雏形。对于他的这种方法,德国细菌学家也曾称赞:“中国人远在2000年以前,便知道以毒攻毒的道理,这是合乎现代科学的一句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