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君顶华悦,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祀垮台,被抄家的时候,为何隐藏了800多万两银子?

执业药师2022-07-28 23:14:47admin2

八百万两银子可不是个小数目北京君顶华悦。但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的八王爷允禩在逼宫失败被夺爵抄家的时候,他的身上藏的不止八百万两而是一千万两银票。

这个细节带来的其实有两个疑问,第一是八王爷允禩哪来的那么多钱。第二是他藏了这一千万亮究竟有什么目的。但也不算太大的疑问,因为在电视剧当中其实也已经基本说清楚了。

电视剧当中的八王爷允禩,自康熙朝后期就被称为“八贤王”,这位八贤王胤禩口碑极佳,在大多数朝廷文武官员心目中,是一个“宽厚仁德”的温文尔雅的皇子。即使是在“清廉”方面,这位八阿哥也是公认的“有德君子”。在康熙四十六年四阿哥胤禛揭露出国库空虚,而国库空虚的根本原因居然是被朝廷上下的大小官员借空了的大背景下,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地方官员几乎无人不借国库银两的情况下,八阿哥胤禩是皇子当中极少数没有染指国库欠款的皇子之一。当然,作为兼管户部的皇子,国库空虚至此,八阿哥胤禩是有直接责任的。

由此看来,这个八贤王的确是既虚伪又有心机。所谓的虚伪,就是他利用兼管户部的权力,拿国库的银子慷朝廷之慨,为自己博得“宽仁贤德”的好名声。康熙对此也是逐渐看的越来越清楚,他在临终对八阿哥胤禩的评价一针见血: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又处处学不像。朕是以宽仁治天下,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八阿哥胤禩的宽仁背后的代价就是国库的银子被借光了。

但慷朝廷之慨的八阿哥胤禩,自己却绝不染指朝廷国库的一两银子,他在收买人心的同时,刻意的树立自己“清廉”的好名声,这样的心机也说明了他的志向不是一般的“权力”欲望,而是志在“皇位”,他的目的直指“太子之位”。

尽管八阿哥胤禩处心积虑的收买人心,塑造自己的“贤德”名声,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位八贤王不爱财不敛财。被抄家时私藏的一千两银子说明他是既爱财又“敛财有方”。

在康熙把江山社稷交给雍正的时候,国库的存银不足八百万两,即使到了雍正朝,直到雍正十三年,雍正临死前得罪了天下人也只是积攒了国库银两五千万两。八阿哥胤禩的一千万两在康熙朝算得上“富可敌国”,在雍正朝也抵得上国家财富的五分之一。那么他是怎么敛财的呢?这一点电视剧没有明说,但是从一些细节上我们可以推断出八阿哥胤禩敛财的渠道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八阿哥胤禩有自己的生意,而且他的生意应该是做的非常不错。电视剧当中的那个藏着《百官行述》的万永当铺就是八阿哥胤禩的买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两种买卖是利益丰厚的,一种是当铺,一种是钱庄。而且类似于这样的买卖八阿哥胤禩应该不止一个。

电视剧当中有一个经常出现的,几乎是八爷党的活动中心的伯伦楼“茶餐厅”应该至少是有八阿哥胤禩的股份。

所以,八阿哥胤禩敛财的其中一部分应该是“生意利润”。

第二,八阿哥胤禩利用自己的八爷党的势力,以及自己兼管户部的便利,在建立自己势力的同时,一定是安排了不少自己的党羽到有利益有油水的职位,而这些被安排了“肥差”的官员对八阿哥胤禩的“孝敬”应该也是数量不菲的一个收入来源。这其实就是另一种“卖官鬻爵”。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个“江南巡盐道”任伯安和他的“江夏镇”。

任伯安是九阿哥胤禟的门人,他能够得到这样的“肥差”应该就是仰仗这样一个关系,任伯安因此也就成了“八爷党”的核心。

江南巡盐道这个“肥差”几乎是大清的第一肥差,扬州的盐商都归江南巡盐道管理,盐商们要想生意顺利甚至是搞点“走私”,对江南巡盐道的“打点”绝对不是什么“等闲的”打点。电视剧当中交代的很清楚,任伯安每年给八阿哥胤禩孝敬的银子不少于一百万两,这还不算江夏镇刘八女的孝敬。这些应该是八阿哥胤禩敛财的最重要的部分。

第三,八阿哥胤禩是一个开牙建府属理政务的皇子,手中有很大的权力,按照清朝的惯例,地方官员每年的“孝敬”,比如“冰敬(防暑降温费)”和“炭敬(冬季取暖费)”的规模和数量都不会太少,这几乎是清朝大小“京官”的灰色收入的绝大部分。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如果不把相关的上司打点好,不可能那么顺利。

当然,这个收入应该是八阿哥胤禩敛财的一小部分。

这样的情况下,八阿哥胤禩手里有一千万两银子的“存款”应该是不算“意外”。

这一千万两的“存款”应该是八阿哥胤禩一辈子的“积蓄”。他当然不可能拱手送给雍正变成国库的“营业外收入”,所以只要有可能,私藏应该是必然的。八阿哥胤禩在被抄家之前自然要有所准备。并且他是以攻为守。

八阿哥胤禩精心策划了一场“逼宫政变”,但是最终他没能在这场“摊牌式”的对抗当中取胜,落败的他对自己被夺爵抄家是一定有思想准备的。所以当他见到前来抄家的雍正的三阿哥弘时和图理琛的时候,主动告诉弘时:你们不搜身吗?我的身上可藏了一千万两银子!

弘时当然不敢贸然的搜八阿哥胤禩的身,他也不想把事情做绝,毕竟到目前为止,八阿哥胤禩还没有把他拉下水,他可不敢“节外生枝”。所以,他给了胤禩一个台阶:无论如何八叔也是先皇的儿子,当今皇上也只是有旨意抄家,没旨意搜身。八阿哥胤禩对弘时的心理摸得很透,所以他赌的很有把握。

但是,八阿哥胤禩这一千万两“积蓄”的用途却是很让人敬佩的。他把这一千万两全部分给了家人和奴才。

他除了拿出一半给了即将回到娘家的老婆五百万两之外,剩下的都分给了奴才和下人。从几万两到几千两不等。遭到抄家囚禁的厄运,还能惦记自己的家人奴才和下人,八阿哥胤禩在这一点上很像一个“贤王”,挺仁义的,自己即将落魄,不忘安排好后事。

但是,八阿哥胤禩对奴才下人的恩惠其实还是有目的的。弘时为了防止八阿哥府上的这些奴才下人们留在京城“胡说八道”,把他们通通发配到遥远的云南。这样的处置其实是非常残酷,用心也是非常险恶的,这样的处置,绝对会导致八阿哥胤禩的奴才下人们对雍正的极端仇恨。而八阿哥胤禩对奴才下人们的体恤,只会让他们对八阿哥胤禩“感激不尽”。果然,这些被发配的八阿哥的奴才下人们,在被发配的途中大肆宣传八阿哥胤禩的“仁德”,同时散布各种针对雍正的“谣言”,包括“篡位”,“弒母”,“杀兄”,“残暴”,“好色”等等,这些谣言后来被那个仰慕吕留良的读书人曾静总结出了雍正的“十大罪状”,这个舆论对雍正的影响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消除,八阿哥胤禩用五百万两银子制造的舆情,实在是太值了。

从康熙四十六年开始就一直是屡战屡败的八阿哥胤禩,在彻底失败之后干的这件事,大概是他“败战计”用的最出色的一次。

这个题目问的有问题,雍正帝下令查抄老八胤禩财产的时候,老八胤禩怀里还藏着一千万两银票,并不是八百万两。

我们不免有点疑问,那就是当年被几十万两银子逼的卖官的太子,还有为了还账卖家当的老十,甚至整个大清国库交到雍正帝手上时也不过七百万两,老八胤禩的钱到底是哪里来的?

一、

老八胤禩号称“贤王”,但实际上这个称呼在剧中很少被别人喊出,大都是他自己喊出来的。

尤其是到了最后八王议政逼宫失败,老八胤禩被雍正帝赐名“阿其那”,并让老三胤祉连同弘时去抄家,也就在这个时候,老八胤禩进行了深刻反思,深夜,面对自己的家人和奴仆,他说出了一句自我评价:

“我太爱惜自己的名声了,一个贤字,害了我自己,也害了你们呐。”

其实不仅仅对自己人这么讲,对弘时也是同样的说辞:

“八叔这辈子吃亏就吃亏在一个贤字上。”

那么他所谓的贤,到底是指什么呢?

其实他所谓的贤是指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心,一个是德望,这也是他一生中极力抓在手中的两点,直到最后被抄家,他才知道,在皇权面前这两样都屁用没有:

“什么人心,什么德望,到头来都是一钱不值!”

实际上,老八胤禩要想夺嫡成功,他根本就没得选,正常情况下,要看圣心,也就是康熙帝的心,可想而知,康熙帝根本就不看好老八胤禩,比如举荐新太子,康熙帝宁可食言,也不认可老八:

“立皇太子之事关系甚大,尔等各宜尽心详议,八阿哥未曾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尔等其再思之。”

实际上这些都不是理由,真正的理由就是康熙帝的唯身份论,也正是这个唯身份论,后来他才升乌雅氏为皇贵妃。老八胤禩悲惨就悲惨在这里,不管他多么努力,康熙帝仍然认为他是“系辛者库”,既然他生母是,干嘛你当初还“御驾亲征”人家?

二、

也正是由于老八胤禩在圣心这里没啥希望,所以才把希望寄托到民意上面,而如果他是真的寄托到民意上面,也不至于败的那么惨,关键是他所谓的“民意”是假的,是带水分的。

这一点康熙帝看的透透的,也揭穿了他的假“贤”:

“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得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仁,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

实际上康熙帝说的也不够全面,按照我的说法是,老八胤禩是利用宽仁在敛财!

由此,我们回答了题目上面,要知道康熙帝传位给雍正帝的时候,整个帝国国库里也才不过区区七百万两银子,即使雍正帝兢兢业业执政十三年,也不过留下五千万两银子给乾隆帝。

单一个老八胤禩被抄家的时候就藏了一千万两,这些钱还仅仅是他藏起来的,台面上的还不算,那么老八胤禩到底从哪里弄来这么多钱?

这就是剧中导演埋的隐藏线索,我们再回去细细品味细节,一目了然:

开篇,康熙帝就讲了太子胤礽主持朝政,几个阿哥协助,结果弄成这个样子,所谓的这个样子,就是指国库没钱,那么户部此时归谁管呢?

老八胤禩!

毋庸置疑,在把国库里的钱借出去的同时,老八胤禩必然从中吃有回扣,这也是非常好理解的事情。不然同样的阿哥,每年就那么一点俸禄银子,老十三也不算奢侈,当初魏东亭向他求助,他东拼西凑也不过几万两。老十娘家还非常有钱,也是被逼的前门大街卖家当去了。甚至太子胤礽都被逼的卖官了,可见朝廷的一年几万两的俸禄银子根本就不够花。

他们都不够花,为什么老八胤禩没有借钱,还能拉拢一大批官员呢?

不仅能拉拢一大批官员,还能在大夏天吃冰镇西瓜,还能连同老九胤禟替老十还账?

三、

除此之外,老八胤禩在康熙朝还有几项大的收入:

首先是他的俸禄银子,太子是四万两一年,他少一点,腰斩,两万两总有吧?既然康熙帝这么发放银子,也就证明,正常的花销,一年是花不完的,即使老八胤禩府上家大业大。

其次就是他的产业,在追缴户部欠款的时候,康熙帝曾经给老十算了一笔账:

“你借国库二十几万两银子,干什么去了?每年一万八千两俸银,朕还赐了你一片庄子,钱怎么不够用?”

老十有一片庄子,老八在京城也有一间万永当铺,这间当铺能给老八胤禩带来的收益,必然不会少。产业这种东西不好说,毕竟有皇家身份在这里,京城里的官员也个个都买账,必然能带来不错的效益,至于多少,我想一年一万两总有吧?

再有就是其他官员的孝敬钱了,这种钱也是无数的,至于有多少,我来给算一下账。就用老九胤禟的门人任伯安这一支来算吧,江南巡盐道任伯安掌管,这是一个肥差,后来太子胤礽卖的一个什么盐茶道的官,老大就讲这个官一年能进账十万两银子。这个任伯安聚集底下的盐商也罢,官员也罢,每年要对账后上交老九胤禟一百万两银子。

但是上交的时候往往会带上老八胤禩,毕竟他才是头,或许因为他的“贤”名会导致少收,毕竟八爷党的钱袋子是老九胤禟,那么至少每年老八也能分个十几,二三十万两银子。

这是一项大头进账!

其实还有一些额外的收入,比如自己有庄园,每年租出去也能有一些收入;比如康熙帝啊,雍正帝啊,逢年过节,或者赶上高兴,一激动赏赐一些金银财宝;再比如每年一些官员入京,或者类似于康熙帝开“千叟宴”或者过生日,有些贡品也会经过他手,也会多少扣留一些。

但是任伯安毕竟后来被除,假如那时候老八胤禩就有几百万两银子的话,也真的不至于让老十去卖家当。

那么还有哪个收入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呢?

四、

其实雍正帝即位之后,老八胤禩升任总理王大臣,这才是真正的肥差,在这个任上,老八胤禩捞足了钱。要知道在康熙朝,税收远没有雍正朝多,而且康熙帝又比较睿智,本身国库就亏钱,老八胤禩家中再藏有大量银子,必然风险过大。

而到了雍正朝,尤其是一开始就发生的几件事,给足了老八胤禩捞钱的机会:

首先就是铸钱,毕竟新朝新气象,雍正帝让老八胤禩主持铸钱大业,要求铸的钱要亮晶晶的,要好看,要有面子。

可是这种铸钱的方法弊端太多,用那个二愣子孙嘉诚的话讲,增加了铜的比例,亏的还是老百姓。

当然我们这里就不解释为什么老百姓会亏了,总之汇率不对等,自然就亏百姓了。而老八胤禩除了掌管铸钱的权力之外,他还掌管着税收,这一项收入真的就不是几万两,几十万两能衡量的了。

除此之外,还包括西北的军费,这些钱表面上都是年羹尧花了,实际上,钱事先要经过老八胤禩的手,当然,这种钱或许他不会克扣,但并没证据。

最后弘时跟老三胤祉去抄老八胤禩的家,老八胤禩还跟他俩讲:

“我身上可有上千万两银子,你们要不搜,可就错过机会了!”

“八贤王”不愧是八贤王,说话滴水不漏,也不屑于说假话,可是假话说多了,真话反而没人信了。

就这样,老八胤禩怀揣着一千万两银票,躲过了抄家,并把这些钱分给了自己的下人。从当时众人跪地痛哭的情景来看,老八胤禩对手下人确实不错,也能同心同德,说他是恶人,也不能过于肯定,当初老四江南赈灾的时候,老九老十光想着怎么对付老四了,只有老八问了一句:

“这上百万的灾民过冬怎么办?”

包括后来的西北战事,也是老八胤禩喷老九和老十,别忘了我们都姓爱新觉罗,全力以赴,供粮供钱,最终战事得以成功。

不过胜王败寇,这无话可说,只是不知道,如果雍正帝知道他还藏着一千万两银子的话,会怎么想?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