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愿用十五座城市换一块“和氏璧”,“和氏璧”真值这个价吗?

大学分数线2022-08-01 20:39:19admin2

首先来讲,“和氏璧”是不值得十五座城池的。

和氏璧当时虽然是价值连城,但是在当时你可以用金子来置换,哪怕是数额巨大的金子,都有可能划等号,因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是如果用十五座城池来换,那么和氏璧万万值不了这个价钱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座座城池构成了一个诸侯国的版图,城池有可能是某个战略要地。城池内的百姓不单单是民,更是军,他们又要务农又要保家卫国,为国家战斗。如果仅仅是因为一块和氏璧就将城池割给别国,城中百姓必然也划分于别国,对于国家而言,花费的代价是巨大的,对于国家其他城池的百姓而言,造成的影响无疑也是恶劣的。此举会进而影响到国家内部的团结,以及对外作战时士气。

从亲昭襄王的表现来看,他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的方案无疑就是坑蒙拐骗。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老谋深算的亲昭襄王与年轻的秦惠文王博弈。当时赵国国力已经由赵王灵王时期的鼎盛开始衰减,在赵惠文王时期,虽说实力不如秦国,好歹比秦国不会差太多。不然亲昭襄王也就不会提出这个方案了。

蔺相如在给秦惠文王分析局势的时候也提到,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秦王的要求。如果咱不给他和氏璧是咱赵国理亏,如果给了秦国和氏璧,而秦国不给咱城池,是秦国理亏,对比之下咱宁可让秦国理亏也不能给秦国留下把柄。并且当即毛遂自荐,愿意携和氏璧入秦。并且和赵王保证,如果秦王给赵国城池,他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假如不给赵国城池,他肯定能完璧归赵。

到了朝堂之上,秦昭襄王果然是拿着和氏璧各种赞谈,传给嫔妃挨个看,就是不提给城池的事,蔺相如以指出和氏璧瑕疵为由骗回和氏璧,并且以撞柱威胁秦王,秦王怕真的损失美玉,便拿出地图随便指了指,说用这几个城池来换。

这蔺相如一看就是假意为之,于是借口让秦王斋戒五日才能给他。趁着这个期间,让随从抄小路将和氏璧带回赵国,等五日到了之后,蔺相如道明原委,说如果秦国先割给赵国城池,赵国必然给和氏璧,不给秦国强大可以攻打赵国,赵国也理亏。如果秦王你觉得我欺骗了你,你也可以弄死我。秦王无奈,就把他放了回去。

之后秦国再也没有提及要城池换和氏璧之事,可见从亲昭襄王的心目中,他就仅仅想空手套白狼而已,并不是真的想用城池换和氏璧,因而可以说,和氏璧不值十五座城池。

我是李时针的时针,欢迎您的阅读;

完璧归赵的故事被司马迁记录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故事讲的是赵国获得重宝和氏璧,秦国得知后想要据为己有,就以十五座城池为代价交换,赵国知道秦国允诺的十五座城池只是幌子,但秦国势大,赵国不敢得罪,又不想平白无故将和氏璧交出,正在赵王为此事烦恼的时候,蔺相如毛遂自荐,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并将和氏璧完好无损的带回赵国。

这个故事中,蔺相如因为与秦王斗智斗勇,不负赵王所托被人们传颂。但是,事情并没有这样结束,根据《史记》记载: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这就奇怪了,秦国明显有能力以武力获得和氏璧,为何要闹这么一出呢?

战国末年,谁都想吞并了对方却又不敢轻易出手,秦国向赵国索要和氏璧的真正意图并非是和氏璧,而是借和氏璧试探赵国。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到了秦昭襄王一代已经成了战国末年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当时能与秦国抗衡的诸侯国只有北方的赵国和南方的楚国,楚国因与秦国交往多年,秦国对楚国的底细十分清楚。赵国则不同,赵国经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力量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赵国内部又因为政变一系列因素,秦国对赵国的底细并不清楚。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连对手的底线都不清楚又谈何胜利?和氏璧事件就是赵国给秦国打探虚实的一个机会。

秦国强要和氏璧,赵国畏惧,不想给又不敢不给,派出使臣就已经向秦昭襄王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赵国不敢和秦国硬碰硬。所以,才有了第二年的攻赵之战。

综上所述,并非和氏璧有多重要,而是和氏璧能给秦昭襄王的信息,实在太重要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